编者按:作为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与“活力细胞”,海宁11万余家个体工商户用点滴微光汇聚成这座城市的烟火人间。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民生百态的“显微镜”。即日起,由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宁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发起的《小店微光 烟火潮城》系列报道重磅推出。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小个体”背后的故事,通过记录创业者的奋斗历程、分享经营者的智慧结晶,展现海宁商业生态的韧性与活力。
■记者 杨馨蕾 通讯员 金浩
十年前的黄湾镇宽塘商业街,青砖黛瓦的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却掩不住街区的冷清——商铺寥寥无几,游客门可罗雀,缺乏活力。彼时,正在海宁银泰城工作的张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加入海宁宽塘休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为这条沉睡的商业街注入生机。
尽管已有商业管理经验,但接手整条街区的运营,对这位80后姑娘来说仍是全新的挑战。“之前主要从事的是活动策划工作,现在要统筹街区的招商、管理和策划等方方面面。”但她没有丝毫退缩,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片新天地,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有挑战才有成长,这正是我想要的历练。”她笑着说。
迎难而上的韧劲和独到的商业眼光
让她赢得商户信任
为了快速熟悉街区情况,张静采取“接地气”的工作策略。她挨家挨户走访商户,耐心倾听他们的经营困境;夜深人静时,她仍伏案修改招商方案,用专业和诚意打动创业者。然而,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她提出的经营建议起初并未得到商户们的完全认可。
“记得那时街区有几家地锅鸡餐饮店,其中一家因经营不善准备转让,但我们团队评估后发现,这家店其实很有潜力。其他店主打口味特色,他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以‘食材新鲜’为卖点。”虽然最初的建议未被采纳,但张静并未放弃。她巧妙地采用“迂回战术”,主动为店主对接自媒体资源,通过线上推广为店铺带来可观客流。看到实际效果后,店主态度逐渐转变,后来还采纳了团队提出的门店形象升级建议。
回顾张静的创业历程,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每一次挫折和质疑,都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印象最深的是瑞幸咖啡的成功入驻。”她回忆道。作为中国知名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向来只选择繁华商业区开设门店,对选址和客流量都有着严苛的标准。要让这样的高端品牌进驻乡镇,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一标杆性品牌的入驻,不仅能为街区带来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更能显著提升整个商圈的品牌调性与商业价值。为此,张静持续努力了整整两年,通过反复沟通、实地考察,不遗余力地向品牌方展示宽塘街区的发展潜力,最终打动了对方。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张静还敏锐地发现街区周边产业工人聚集的特点,创新性地策划举办了第一届宽塘“K歌之王”比赛,不仅丰富了工人们的业余生活,更为街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当时活动反响超出预期,很多商户都尝到了甜头。”张静说。正是凭借这种迎难而上的韧劲和独到的商业眼光,她逐步赢得了商户们的信任和支持。
张静。
多元化运营一条街 带着商户一起致富
后来的几年,街区逐渐热闹起来,餐饮、服饰、文创等业态如春笋般涌现。在运营过程中,张静敏锐意识到个体商户的重要性,还亲自下场试水,创立了元素策划工作室、蒸极鲜海鲜蒸菜店、静界活动策划工作室等实体店,既丰富了业态,也深入理解了商户的痛点。
然而,随着游客新鲜感消退,街区客流下滑,商户经营压力骤增。成为海宁市个体劳动者协会黄湾个协分会会长后,张静把“如何让宽塘持续火热”作为核心课题。她带领团队调研市场,策划活动,提出“月月有惊喜”的运营策略——从端午民俗展演到中秋灯会,从周末创意市集到非遗文化体验,宽塘的活力被重新点燃。
“以前搞活动是‘一阵风’,现在是‘四季常青’。”最早入驻的商户王丽感慨道。稳定的客流让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最初租赁的小店面,到现在购置两层商铺,她的成长正是宽塘繁荣的缩影。
2019年至今,张静先后获评“尖山新区最美青年”“嘉兴市青年工匠”等荣誉,但她最珍视的,是商户们的认可。年轻创业者张亚茹刚毕业时想开文创店,却苦于资金和经验不足。张静通过市妇联、个私协会对接资源,帮她解决启动资金,并全程指导经营。如今,张亚茹的小店已在宽塘站稳脚跟。
“每个商户都是一颗火种,我要做的,是让它们汇聚成光。”张静说。未来,她将继续以个私协会为平台,推动宽塘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这条商业街的故事,成为共富路上的生动注脚。
宽塘活动丰富多彩,客流如织。(资料图)
张静策划“K歌之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