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好学莫如《黄雀赋》 释道争斗《夷夏论》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a0011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钱菁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东晋灭亡。中国社会进入南北朝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史称南北朝(420-589)。海宁时属南朝吴郡,称“盐官郡”。南朝有宋、齐、梁、陈四国共一百七十年历史。魏晋时期,佛教兴起。由于道教对佛教的抵触,导致争斗不断。经过汉魏晋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已形成儒、释、道鼎足而立之势,道教与佛教两大教团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形成对垒。杜枚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成为江南风光的最好写照。

海宁硖石西山的惠力寺(原称志愿寺)、东山的智标塔(原名八福塔)均建于东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帝王保护,达官贵人舍宅造寺成为时尚,佛教因之盛行。自公元214年至519年的二三百年中,嘉兴境内就有精严寺、净相寺、兴善寺(嘉兴),金粟寺、法喜寺、资圣寺(海盐)、惠力寺(海宁硖石)、密印寺、崇福寺、福严寺(桐乡)、慈云寺(嘉善魏塘)和长福寺(平湖)等著名寺院。这些寺院大多早已毁废,而现存的惠力寺则为历史最久的晋代佛殿旧址。惠力寺位于硖石西山南麓,东晋宁康年间(373-375),尚书张延光舍宅始造,原称志愿寺,俗名西寺。

在道、释争斗激烈的南北朝,二十四史的《南齐书》《南史》都记载了这个时期的一位海宁名人——顾欢。

顾欢(390-453又作420-483),字景怡,号玄平。吴郡盐官人(今海宁黄岗)。南朝宋时期(420-479)著名学者、道教学家。顾欢家贫好学,流传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顾欢六七岁时,父亲让他到田边驱赶麻雀,看着飞舞的麻雀,顾欢在田头写下一篇《黄雀赋》,然后乐滋滋地回了家。结果,成群的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掉了一大半。父亲很生气,要打他,看见他写的《黄雀赋》才情并茂,气就消了。乡里有学堂,顾欢因为家贫不能上学,就躲在学堂墙外听,并牢牢记住了老师讲的内容。到了八岁,顾欢已经可以诵读《孝经》《诗经》和《论语》了。年龄稍大,顾欢求学更加专心致志。成语“燃糠自照”就出自顾欢刻苦好学的故事。《南史》顾欢传记载:“乡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成年后的顾欢师从吴兴邵玄子、豫章雷次宗,学识大进。南朝齐,萧道成辅政,召其任扬州主簿,自称“山谷臣”上表进呈《政纲》一卷。萧道成即位不久,顾欢便请求辞归,隐居天台山开馆讲授,授业者常有百人之众。顾欢很重孝道,母亲去世,伤心得好几天不吃不喝。他在母亲墓旁搭茅屋居住,从此没有了当官的念头。隐居讲学时,每次讲到《小雅·蓼莪》中的“哀哀父母”这句时,就捧着书痛哭流涕,以至学生再也不敢当着老师的面读《蓼莪》。

据史籍记载,顾欢前半生治儒学,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晚年隐居山林,服食黄老,崇奉道教,是道教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成为老子学一大家,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唐末道士杜光庭在论述前代诠疏笺注《老子》六十家时称,“梁朝陶隐居(弘景)、南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顾欢以无为为宗”。将其与陶弘景并列。

顾欢是南朝道释斗争中的著名人物。他见释、道家互相非毁,欲辨其是与非,于南朝宋末作了著名的《夷夏论》,以论释、道二家的是非、优劣。论中虽有调和二教之词,如云:“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但重点是强调二者之异,说道教是产生于华夏的圣教,佛教则是出于西戎的戎法。虽然二教皆可化俗,但只能各自适用于自己的国度,即道教适用于中国,佛教只适用于西戎。谓:“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产生于西戎的佛法,有些思想是与中国的礼教不相容的。他认为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意思是说,对一切鸟兽虫蚁,皆以慈悲为怀,不得伤害,而独独对父母不存孝敬之心,这怎能让它在中夏传播下去?因此他问:“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耶?道固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则大乖矣。”此外,他又对道佛二教信仰及其他特点论述了两者的差异,目的都是论证华夏之邦只能施行道教,不能述效戎法,佛教应该回到它的本土去。这就是著名的佛道夷夏之争《夷夏论》一文的主要内容。顾欢是站在道教立场上,用中国传统的尊夏卑夷观点来反对佛教的。正如《南齐书》所说:“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所以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其信仰者的强烈反对,纷纷著文反驳,形成南朝齐初一场规模颇大的道释斗争。

顾欢能成为名重一时的学者,除自身天资聪颖、刻苦好读外,还与海宁其时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关。从史料看,南北朝时期海宁乡村教育已初步形成,如《南齐书》顾欢传记载:“乡中有学舍。”《南史》顾越传亦载:“新阪黄冈,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焉。”可见海宁教育自南北朝已具规模。

公元453年,六十四岁的顾欢自知生命将终,赋诗言志,后自操葬时,卒于剡山。其临终诗曰:

五涂无恒宅,三清有恒舍。

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

鲲鹏适大海,蜩鸠之桑柘。

达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委命安所乘,向方不可驾。

翘心企前觉,融然从此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