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张嘴让阿姨看看,乖!”在海宁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沈湘妹的声音总是温柔带笑。自1992年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以来,她已在儿科一线坚守32年。不少患者从婴儿时期就在她这里看病,如今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沈阿姨”。
多年工作中,沈湘妹在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尤其擅长处理小儿哮喘、肺炎、过敏性咳嗽及脾胃病等困扰家长的常见病多发病。“沈主任有时候听哭声就能大致判断病情。”科室年轻医生敬佩地说。
作为学科带头人,沈湘妹始终坚守在危重患儿救治一线,并承担带教任务,已培养十余名青年医生。
而在海宁康华医院,曹建春的诊室每天早上7点半就已坐满候诊患者。自1986年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以来,这位温和内敛的医生已在内科领域默默耕耘38年。
“曹医生开药准,说话更准!”一位复诊多年的老患者感慨道。
曹建春长期致力于消化道疾病、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拥有大批忠实患者。每年立冬前后,更有不少老患者专门前来请他定制膏方。“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需因人体质而异。”曹建春说,“开方如解人生题,总要细细琢磨。”
政策护航
构建中医药人才成长“生态圈”
两位名医的涌现,离不开我市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2025年以来,全市中医药工作亮点频出——
服务网络持续完善。由海宁市中医院牵头推进的“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稳步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养生茶订购服务,让市民更加便捷地享受中医养生。
文化传承创新出彩。通过将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如硖石小学“百草园”及《百草探秘》课程让孩子认识中药,“中医夜市”让市民体验拔罐、耳穴压豆等疗法,推动中医药文化“活”在当下。
非遗保护实现突破。继马桥朱氏妇科成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市中医院郭氏妇科、朱氏外科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4月,“王孟英传统中医药文化项目”入选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硖石小学与海宁市中医院合作建立“小孟英探究馆”,让孩子在体验中亲近中医。
更令人欣喜的是,海宁中医药人才队伍正呈现良性梯次成长。近三年来,已培育嘉兴市名中医(培养对象)1名、基层名中医4名、中医新苗4名。在刚公布的嘉兴市“我嘉名中医”评选中,海宁又有4位医师入选。
接下来,市卫生健康局将继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建设更多名医工作室,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