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砚峰
今夏,《长安的荔枝》火了,观众为“荔枝快递”的艰辛历程而惊叹。鲜为人知的是,剧中那些大唐将士穿戴的铠甲,出自于海宁的炼铠堂,其“送达”荧幕的过程,同样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艰难运输。炼铠国潮甲胄文化创意(海宁)有限公司负责人温陈华,以近二十年光阴为锤,不仅重现了甲胄制作技艺,更让甲胄文化随“潮”而起,生动而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温陈华。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年代,武侠世界是大多数70后、80后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温陈华也是其中一员。1974年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他,从小就对古代甲胄有着浓厚兴趣。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将这份纯粹的热爱一以贯之,不但把爱好打磨成了事业,更在专业领域厚积薄发,被业内誉为“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少年时,最喜欢给教科书上的人物画上甲胄,课余时间就剪扑克牌、纸板,然后打孔穿线做成简易甲胄。”温陈华回忆道。
中专毕业后,温陈华在内燃机厂当锅炉安装师傅,这段经历让他掌握了打铁、钣金等工艺技术,为日后复原甲胄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开了一家电脑店,但儿时的甲胄梦始终萦绕心头,他开始将学到的技术用于制作真正的甲胄。
为深入学习铸甲手艺,温陈华多管齐下研技术。除了寻找老手艺人拜师学艺,他还自己看教程琢磨,线上扎根知网研学,线下把图书馆跑成了老地方,通过查阅《虎钤经》《翠微北征录》等文献,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此外,温陈华还跑到各大寺庙临摹塑像身上的甲胄,平遥镇国寺、敦煌莫高窟……都留下了他探访求证的足迹。
2008年,温陈华正式开始复原宋代盔甲。他介绍,一套甲胄大约需要甲片2000多片,每一片都需要经过手工敲打成形,弧度要有细微差别以适应人体形态。而宋甲制作中最难的环节是鳞形甲片的制作。6年时间里,他前后经历了两、三百次失败,才完成了甲片的制作。
在复原过程中,温陈华也发现了甲胄上承载着的历史细节。“比如,这些铠甲的腰部,都系了一条布带,起初我也不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但结合历史发现,这和当时的生产力有关。”他解释道,由于金属遇到液体会锈蚀,而战场上几乎无可避免,因此要及时擦拭避免武器损耗,所以才有了布带的设计。
就是在这样的细节打磨中,2013年,温陈华完成首个作品——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这套全手工铠甲,全套重30公斤,内衬皮革,表面布满银色甲片,能抵御真刀真枪,高度复原了700年前的宋代甲胄。这套制作精美的宋代甲胄很快风靡网络,不久便被一位资深甲胄收藏者以8万元价格买下。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温陈华产生了批量制作并销售的想法。因个人之力有穷尽,单人打造一套铠甲要花两、三年时间,但团队化运作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让甲胄不再是收藏品,更能满足规模化的需求。于是炼铠堂工作室应运而生,开始了小规模的批量化生产。
2014年,温陈华正式运营属于自己的淘宝店,对外制作、售卖甲胄。随着制甲工艺的完善,他在甲胄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2016年,《长安十二时辰》剧组找上温陈华,要求定制40多套甲胄。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他还是毅然接受了挑战,带领团队设计打磨,耗时一年多交上了圆满答卷。
潮城铸甲:
从游牧作坊到产业定鼎
甲胄受市场追捧,其实也是时代所趋。影视产业的精品化发展,对于服化道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兼顾史实、工艺、实用性和穿戴体验等综合需求,这给温陈华的甲胄事业带来了发展良机。在市场火热不缺订单的情况下,温陈华为产能的提升而冥思苦想,与海宁的邂逅成为了关键转折点。2018年,为满足生产需求,温陈华把工作室搬到了海宁。
“海宁不仅供应链完整,而且销售也有地理优势。”温陈华说,当地完善的皮革、五金、布料供应链,以及毗邻横店、象山等影视基地的黄金区位,为炼铠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的订单完成周期。至少以月为单位,而在海宁扎根后,炼铠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团队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横店一剧组300套铠甲的订单,赢得了剧组好评。
更让温陈华叹服的,还是海宁人的“江湖气”。2022年,海宁招商团队主动找上门,开口第一句就是:“你们需要什么?我们想办法。”这句话让温陈华感受到了海宁人的诚意和支持。招商团队不仅提供了租金优惠,协助办理低息贷款,还帮他对接上下游供应商,甚至联系了皮革城的黄金铺位。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优质服务才是企业长青的根基。”温陈华说,这种干事态度让他深有触动,并将其应用到了产品体系中。目前,炼铠堂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以响应客户需求,把服务做进用户心里。在服务完善之余,温陈华并不拘泥于传统老手艺的复刻,也把现代技术融入其中。工作室会用3D打印来建模,使用ZBrush、C4D、UG等软件,通过快速测试验证产品的可行性……
在“流浪作坊”升级为产业链完备的企业后,炼铠堂如今的年产值已近2000万元。来自周边的五金件、皮革、布料等原材料在海宁汇聚一“堂”精加工,再经匠人们巧手组装,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铠甲制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海外。
文铠相生:
文旅窗口与银幕彩蛋共舞
如今,在盐官古城—潮乐之城里也能看到炼铠堂的身影。700平方米景区店早已成了文旅融合的试验场。这里不仅是一处销售点,更是一扇展示甲胄、让大众了解体验的文化窗口。
走近炼铠堂,只见门外耸立着两匹宋风格的具装马铠,高大而威武。移步堂内,里面是明风格的军帐景象,最前方贴了一幅明地图,边上摆着两面大鼓,模拟了古代战前的作战会议,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据了解,该店的展示空间就占了一半,里面陈列了30款各朝各代的铠甲,从先秦到明清的甲胄应有尽有,边上还附有文字备注,堪称一座甲胄博物馆。
“皮革城店更侧重于生产,而景区店的定位是窗口,很多游客会来拍照打卡。”在温陈华看来,甲胄有一种武风,这与盐官古城—潮乐之城的武侠气质一脉相承。穿上甲胄的自信感,能让人更好感受过去的江湖岁月。着眼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炼铠堂景区店的投入已超过200万元,不但推出了轻布甲体验套餐和跟拍服务,还同步售卖甲胄手办等周边产品,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感受甲胄文化的魅力。
景区店声名鹊起的同时,温陈华的甲胄不断在影视作品中亮相。最近上映的《长安的荔枝》,所用到的铠甲就是炼铠堂提供的。其中剧版甲胄是之前《长安十二时辰》道具的复用,而影版则是专门的定制。温陈华说,很多时候,他也要到播出时才知道这些甲胄的具体去向,有着找寻彩蛋的惊喜。
“最初研究甲胄,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纯粹的喜欢。但走过了那么久的路,回首再看时,发现甲胄的厚重不在分量,沉甸甸的是背后的文化历史,那是我们共同的根脉。”温陈华表示,不管做什么行业,都要尊重自己的初心,脚下路与心中道相合,这样才能长久地走下去,这也是他所理解的“海宁精神”。
温陈华的甲胄之路,是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浪潮的同频共振。在海宁这片创业热土上,“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正推动广大奋斗者勇立潮头,驶向各自的“长安”。
炼铠堂景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