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平平 吴劼伦 实习生 吴玥
在硖石街道荷叶村有一个展馆——海宁抗战史展览馆。这个展馆详尽记录了抗战时期海宁经历的苦难岁月和潮乡儿女不屈抗争的英勇事迹,形象地还原了“血染荷叶地”的惨痛历史。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展馆,回顾这段沉重的过往。
1938年8月2日,日军对荷叶村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日军调集2000余兵力,包围了海宁马桥、石路一带,在荷叶村万兴桥头架起3挺机关枪,封锁村庄唯一出口,同时沿河道将荷叶村包围。随后,日军分成多个小队冲进村子,逢人便杀,见屋就烧。
顷刻间,荷叶村上空浓烟滚滚,全村陷入一片火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屠杀从上午10时持续至下午4时,日军共杀害无辜百姓114人和中国军队受伤士兵20多人,烧毁房屋340余间。这便是“血染荷叶地”惨案。
“这个场面是非常血腥的。“海宁市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讲师、文史工作者钱金霖告诉记者,“其中有30多个村民躲在河里,日军的机枪扫射过去,鲜血在水面上翻泡,惨不忍睹。”
2007年,海宁史志办开展本地抗战史调研工作,钱金霖参与其中,对海宁本地抗战史,尤其是“血染荷叶地”这部分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
“许多亲历的老人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抹着眼泪,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钱金霖说。
今年90岁的俞张庆是荷叶村村民。当年,年仅4岁的他亲眼看见了日军的恶行,一间间房屋在烈火中倒塌,数里之外都能听到枪声、哭喊声、房屋燃烧爆裂声。“日本人来的时候,12个人一个班,见人杀人。日军逼着老百姓去修路,还到处烧杀抢掠。”
俞张庆说,自己家的房子被烧了两次。第二次烧起来后,全家人只能赤脚逃出去。收回来的稻谷也被全部烧焦,家里人只能扒开吃点焦米。
在本地抗战史调研工作开展后的两年多里,研究组共统计到抗战期间重大惨案遇难人数有姓名者4800余人。在调查过程中,还发掘出诸多英勇事迹:打响第一枪的徐观清、长安镇被称为“一个人的游击队”的杜咬寿、高唱抗日歌曲的硖石小学教师李兴初遭日军活埋,临危不惧,慷慨赴难……这些鲜活案例展现出普通民众的抗战力量与民族气节。
2015年3月,市史志办、市检察院等部门联合荷叶村,在当地修建了海宁抗战史展览馆。2015年8月中旬,海宁抗战史展览馆修建和布展工作顺利完成,于2015年8月31日正式开馆。走进展馆,记者看到,相关调查成果通过图片、音像、场景、文字、实物等形式,分成“沦陷”“浩劫”“抗战”“胜利”四大板块,系统陈列于海宁抗战史展览馆中。
“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和悲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激励整个国家往前走,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谈及荷叶馆的设立对后辈的意义,钱金霖说,经常组织下一代来参观,这对唤醒青少年的历史记忆,留下一分对家乡的热爱具有重要意义,“让他们对家乡的过去、今天、未来有一种概念、一种底气。通过了解我们曾经的苦难、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斗争的,来激励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采访当天,小学生朱晓彤和妈妈一起来到了海宁抗战史展览馆。在这里,她们认真阅读每一个展板,观察每一个陈设。“我想了解过去的抗战事迹。那时,人们都生活在惶恐之中,而现在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朱晓彤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荷叶村抗战史展览馆的设立,对海宁人民全面了解本土抗战史烽火岁月,追忆先辈的苦难与辉煌,传承抗战精神,续写潮乡荣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样的历史记忆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海宁抗战史展览馆。
市民在馆内了解海宁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