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叶青
晨光初破,我推开窗门,朝阳从东方的地平线喷薄而出,将眼前的整片建筑群铺上一片金红色。琉璃瓦反射着粼粼光彩,花岗岩立柱投下修长的影子,精心修剪的草坪上露珠闪烁如钻石。忽咻一声,一群白鸽从欧式楼顶振翅飞起,翅膀划破晨霭,在蓝天中勾勒出自由的弧线。
出门,在小区里散步,遇到邻居大姐,一身运动休闲装打扮。作为企业主的她,平日工作很忙,据说是为了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早晚两次在小区锻炼。
跟着大姐,沿着桐木港岸边往前走,微风拂过河面,泛起一阵阵波光粼粼。大姐笑着说起30多年前刚嫁到这里时的情景。那是1990年的冬天,清晨六点不到,作为新娘子的她,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拎着笨重的马桶,踉踉跄跄去倒马桶。当她穿过一幢幢尖顶黑瓦的平房,来到小河边清洗马桶时,一不留神,马桶脱了手,眼看着越漂越远,急得在河边跳着脚,哇哇大叫。
也许就在那一刻,她立在初升的朝阳中,立志改变生活的现状,用希望压倒困窘,相信汗水能够兑换未来。
大姐说,创业之初如同在荒原开路。他们最早用借来的资金在租来的车库里裁剪衣服,夏天铁皮屋顶晒得发烫,冬天手指冻得握不住剪刀。后来,租了几间公房当厂房,记得千禧年之交的那个凌晨,为了赶一批外贸订单,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当她抱着包装好的产品走出厂房时,朝阳正从新建厂房顶上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还堆着建筑材料的空地上,远处工地的打桩声如同这个时代的心跳。
“那时候,我们眼窝深陷却目光灼灼,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啊。”
我想象着那一刻的朝阳之美,是创造者的光,是亲手塑造生活时才见得着的壮丽。
2010年初春的某个清晨,大姐带着两位年轻人推着6个行李箱出现浦东机场,他们要带着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去法国的展销会上展出。
大姐说,那时她几乎不会英语,更不用说法语,新招的外贸员也是第一次出国,连怎么办理“check-in”(编者注:登记、办理值机、行李托运、酒店入住等),也是一路问过去。他们仨第一次站在异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产品向一位位经销商作介绍,当拿到国外的第一个订单时,还觉得有些不真实。后来,他们的产品去了德国、新加坡……一步一步打开了市场大门。
我仿佛看到海宁这批创业者开始从“制造”迈向“创造”,正如他们相信技术改变世界一样,现在他们相信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边走边聊中,年轻的邻居小妹打着招呼从我们身边慢跑着经过。晨光渐盛,退休的高大叔夫妻俩在自家花园里浇水、修剪,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作为定向运动国际教练的高老师这个暑假刚跑了好几个国家回来;年过九旬的邻居老爷爷,正在院子里打太极;球场里传来笑声,放假的孩子们,正练习匹克球。我的眼睛就像是镜头,一帧帧扫描过这生动真实的人间图景。
朝阳已经升到半空,整个小区完全苏醒过来。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美不在于进口的大理石,也不在于设计师规划的景观带,而在于时间赋予这片土地的意义。30多年前,像大姐这样的创业者们立下的志向,是一个时代的信心。我们努力创造的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可能性——普通人通过勤劳与创新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鸽子又在天空盘旋,它们的翅膀掠过红瓦屋顶,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美不在于静止的呈现,而在于动态的生成;不在于拥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的过程。当新一天的阳光完全洒满大地,我看见的是比风景更美的东西——那就是时间与奋斗共同雕琢的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