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毅
回首抗战岁月,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流血牺牲,在战斗的间隙写下了一封封情深意切的家书。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家书——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写下一首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当时,吉鸿昌在给妻子的家书中提到:“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他是祖国的战士,也是一位父亲,透过这简单的句子,能感受到他作为父亲的关怀与责任。他深知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赴死意味着孩子会失去父亲;但他坚信,自己的牺牲是为了中国更美好的未来。这份亲情、这份家国大义令我动容。
吉鸿昌将家里的余产留作“教养子女等用”,嘱托家人要培养子女,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天,每当我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时,总会想起吉鸿昌对教育的重视。这种对后代的期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家庭的共同愿望。
家书中,吉鸿昌对兄弟满怀信任和期望。“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短短几句就传递出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族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抵抗外敌、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兄弟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这是家族的凝聚力,最终汇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
家书中,吉鸿昌还对父亲办学钱款做了交代。“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多么重要,即使面临生死关头,依然惦念教育事业。在国家危难之际,正是有无数像他这样的人,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我作为一名关工委讲师,知道自己的教育责任。在这个和平年代,青春的热血与理想应该继承,要让青少年一代理解历史的分量,感悟先辈们为理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决心。
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吉鸿昌家书如熠熠星辰,穿越时空,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当再次展读这些家书,那字里行间涌动的热血、坚守的信念,似洪钟巨响,振聋发聩。
在家书中,吉鸿昌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令人动容。“父今赴死,望你等勿念。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争气。”寥寥数语,没有丝毫对死亡的恐惧与悲戚,却满含对子女殷切的期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于泰山,即便面对死亡,心中牵挂的仍是子女能否承继家国大义。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在当下某些人谋取私利,忘却家国责任的映衬下,显得如此崇高而伟岸。
从家书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吉鸿昌对祖国炽热的爱。他写道:“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救亡,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对祖国的忠诚,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吉鸿昌在家书中展现的坚韧意志,也深深震撼着我。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这种坚定,源于对正义的执着追求。重读吉鸿昌家书,我们应思考,在面对生活中的利益诱惑时,能否像他一样牢牢坚守底线。
这些家书,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提醒着我们,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像吉鸿昌这样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更不能辜负他们的牺牲。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吉鸿昌为榜样,将他的爱国精神、坚定信念融入到生活与工作中——当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时,不应忘却国家的发展与个人梦想紧密相连;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以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当我们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与正义的底线。
品读吉鸿昌家书,让我在缅怀英烈的同时,汲取前行的力量,让英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