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蓝丁追随着兄长所走的路,因为那里有着中国的希望。
她和同学一起偷偷乘船离开了上海,到扬州八江口下船时,16位同学只有4位决定继续前进。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不久编为新四军十八旅),在团休养所任卫生员,没过多少时间,4个小伙伴又有2个离开。临走时,劝李蓝丁一同回城市:“农村太苦太穷了,没前途。”
“要革命就不怕苦,要革命就革命到底!”李蓝丁的执着因为无悔。她记得二哥从延安寄给她的信中说过,革命就要吃苦,要不怕牺牲。
农村环境艰苦而恶劣,与上海相比有天壤之别。李蓝丁脱下丝绸旗袍,穿上土布服装,皮鞋换成了草鞋,仿佛农村里的小丫头。
她,开始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李蓝丁所在的团休养所,其实就是一所流动医院。伤员时不时要转移,还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送医送药。当时为了安全,伤病员常隐蔽在群众的家里。她走村串乡,负责52团休养所(战地医院)一个四人小组,组里需要照料和护理的伤病员最多时候达八九十人,最少的时候也维持在十来个。
每当鬼子来扫荡,李蓝丁作为卫生员就带着伤员躲避,与敌周旋。白天或夜晚,在湖泊、山林、村庄间迂回腾挪,避开敌人的搜索和追踪,她必须保持耳聪目明,随时掌握敌情决定对策。她也要耐心细致,替伤员换药护理,洗涤脓血浸透的衣带,甚至煮饭烧菜。
从追寻一束光,到成为光源所在,李蓝丁在战争中成长。
短兵相接的战斗随时会到来,面对危险,见招拆招,她的坚强和机智开始现出光芒。有时,她会给伤员换上百姓的便衣,给他们的伤口做“化装”;有时,把伤病员藏进麦田,隐蔽进干河沟、稻草堆、芦苇荡。而这位女子始终跟随在伤势最重的病人身边,无畏地守护。
有一次紧急转移,其他人都安排妥当,只有两位伤员还在身边,她背起一位,又与同事抬起担架,想把伤员安排到乱坟场。不料敌军已进村,她只得将伤员放在荒草堆里,自己平卧在旁。四周是高高的芦苇,疾风听得见她有力的心跳。
日寇和伪军明明知道新四军在此地有个“医院”,有伤病员在,有医护人员在,却就是抓不到。
去爱,做一个给予希望的人
她所在的农村,生活艰苦,时不时面临各种问题。李蓝丁说过,当时日常遇到的最困难的事,甚至不是鬼子的“清乡”扫荡,而是缺乏药物器械。一场战斗打完,伤员下来,缺有效的药,太难了。
怎么办?李蓝丁突然记起小时的一件事:隔壁邻家有个小孩发高烧了,手脚抽搐,乡下俗称“惊风”。大夫需要羚羊角、犀牛角这两味药,但郭店的药铺断了货,去县城抓药,来回很久,就怕孩子被耽误。时值盛夏,附近的一位老伯让人去摘些荷叶,再多准备些老姜。他脱了孩子的衣裤,等新鲜荷叶送到,马上铺在床上,让小孩裸身躺在荷叶上,又用凉毛巾敷额,用姜块擦拭四肢。慢慢地孩子手脚不抽了,人也变得平和。
现在新四军被日伪封锁,药品无法及时抵达,许多伤病员因为伤口感染引发高烧不退,何不想几个土方出来替代退烧药?
于是,每天有空,李蓝丁就琢磨这件事。有时候自己发烧了,就悄悄地用土方草药在身上试验,终于有了以桑叶为首,辅以姜片、白萝卜的退烧药。除了就地取材,她还向当地百姓讨教土法,用鸡蛋壳补充钙质,还发明了用荸荠加大蒜头的杀菌生肌外伤药,用土石膏、小木板、树枝固定骨折的办法,减轻伤员的痛苦。
这位原本可以在城市大医院里谋得安定生活的女孩,在安徽的农村里背着篓子,拿着镰刀,衣服上溅满泥巴,甚至还学会了下地种田,点豆,收割。
当地百姓看到这位小姑娘背着篓子到处走,上面是草,下面是镊子、钳子、体温表、碘酒等常用的医药及器械,知道这位“李医生”是个能人。百姓有病,她出手相助,被平时无钱治病的村民视为“菩萨”。在极其困苦的战争年代,她弱小的身躯站在抗战前线,青春闪耀着爱的光芒。
去勇敢,随时准备牺牲
那时,长江两岸大小城镇皆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经常在长江边和运河沿线进行残酷的“清乡”扫荡,大肆搜捕新四军战士。
1943年初,李蓝丁在淮宝地区郑家渡附近遭遇紧急情况,医疗队紧急响应安排疏散伤员。情况危急,先转移人,再抢运药品。药品是伤员的命,也是救人的武器。当时,由李蓝丁和通讯员负责护送药箱过河。
船离岸不久,敌舰就尾随而至,机枪子弹呼啸着飞过来。
眼看敌人的汽艇逐渐逼近,通讯员似有些动摇,要船老大赶紧靠岸。李蓝丁却觉得此时回去,恐怕更容易落入敌手,不如把船驶进浅水滩,敌人的汽艇因为吃水深不能跟来。大家意见不一致,眼见通讯员和船老大都要往岸边走,李蓝丁靠近通讯员,夺下他的手榴弹,大声喊道:“不能靠岸!”然后对船老大说:“快摇船,不然一起炸死。”
两人看着李蓝丁的架势,被震慑住了,只得奋力摇船,终于成功远离了敌人的追踪。事后大家听说此事,对这位小个子姑娘的勇气都十分钦佩。从这件事之后,李蓝丁身上总是带着一颗手榴弹,心里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44年3月5日,车桥战役打响。李蓝丁参加战斗,担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的医务队长,率领一支精悍的医疗救护队紧随主攻队伍,随时接收、抢救、转运着从阵地上抬下来的伤员。她夜以继日地高强度运转,在一星期时间内完成了130多人的救护任务。那年冬天,她接到转运伤员的任务。寒风刺骨,黑漆漆的夜里,率领几艘伤兵船渡河时,一艘船突然漏水,眼看就要沉没,她毅然跳入齐胸的冰水中,与其他人合力把伤员们救上岸。
李蓝丁事后说:“伤员是活着的革命财产,我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眼看他们遭厄难而不去抢救,这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战斗中的青春是如此耀眼,少女展现出不屈的精神令人动容。
去坚守,托举着生命之灯
个子小、年纪小,李蓝丁这位小姑娘却有大能量,她稳稳地托举着伤员们的希望。
1945年初,新四军第十八旅在三垛公路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一举歼灭了二个伪军团和一部分日军。但旅医疗所100多名伤员没有突围成功,被迫撤退到绿荡湖上。
绿荡湖荒凉无际,平时吃住都成问题。医疗所所长李蓝丁设法找到了地方党组织,让轻伤员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化装成百姓,分散到沿湖附近农村后,可是剩下的五六十名重伤员怎么办?
一日,李蓝丁在寻找地方党组织的时候,发现乡村一老太太咳嗽、发烧,便为她治病,同时宣传新四军抗日为民。精湛医术换得百姓信任,新四军救人的美德在渔民中间传播,安置伤员的计划也顺利实施——剩下的重伤员,都分散在渔船上。
30条渔船组成的“浮动病房”,飘在芦苇荡里,昼夜分散流动。李蓝丁制订好联络文案,由她扮成渔妇,带着医务人员划着小船去给伤员治疗。医务人员抽空还给周围的百姓治病,帮他们修船、捕鱼,在织苇帘的时候讲防病知识,也宣传抗日。新四军把群众当成了亲人,群众就成了他们的亲人。遇到搜查时,七旬老艄公拍着胸脯:“这是我孙女,船上都是看病的亲戚!”
狡猾的敌人采取了封锁湖岸,断绝了湖中人员与村子联系的方式。
流亡在湖上的战士只得抓鱼虾,没有柴草,就吃生的,有时只能以芦苇根充饥,“肚子胀得大大的,望着湖上的野鸭,却不能开枪去打”。李蓝丁经常饿得头昏眼花,但在最艰难的时候,她发誓:“宁可牺牲自己,决不丢下伤病员一个。”这位白衣战士以坚韧托着希望,等来了与新四军旅部的胜利会合。
李蓝丁在抗战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职业操守,名传新四军的华东部队。毛泽东曾亲自接见,称她为“中国的南丁格尔”。她身上所具备的坚韧、勇气与无私奉献,可以说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样也体现出中国妇女伟大的生命品质。
■朱利芳
1941年,李蓝丁从上海同德高级助产学校毕业,坚定地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1924年10月23日出生于海宁县郭店镇的她,被战争催着成长。1937年,日军轰炸杭州笕桥机场时,父母带着全家人逃难到上海。在省立七中读书的二哥李天明却毅然告别了西湖边的校园,走向战争前线。这是李家第一位离开家庭汇入抗战洪流的战士。
四年后,仅22岁的二哥将青春生命永远地定格在1941年。
这一年,李蓝丁18岁。她做出了人生第一个独立选择——到抗日前线去,到新四军队伍里去。
李蓝丁(中)与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