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翁金线,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008版:爱海宁·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程石冰  通讯员 虞坤林

钱塘江畔,绿树成荫。午后阳光透过叶隙,在临江的沪杭公路洒下斑驳光影。说起“沪杭公路”这个名字,年轻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海宁,它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翁金线。

它是浙江公路史上的“活化石”,是骑行爱好者的宝藏路线,也是游人如织的生态长廊。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穿透时光的烽火,会发现它还承载着一段沉重的记忆。

沪杭公路始建于1925年,自上海浦东起,经上海金山到平湖,再途径海盐、海宁,连通杭州。在当时各方努力下,工程采取分段推进的方式,历时7年多,各段才陆续完工,直至1932年10月实现全线贯通。其中,海宁段贯穿黄湾、新仓、丁桥、盐官、长安、许村等多个乡镇,成为连接沿线城乡的重要通道。“翁金线的‘翁’指海宁的‘翁家埠’,‘金’则是指上海金山县,它是浙江首条跨省线路。”嘉兴市文史馆馆员虞坤林介绍。

上海《申报》在1926年1月19日第6版《杭州快信》中,就曾对翁金线的建造进度有所记载:“艮临县道业已筑成,二十八日通车。由临平至海宁一段,将接续兴筑。”公路建成后,翁金线还成了一条著名的观潮线路,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沿着这条路前往欣赏钱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然而,这条公路很快便被战争的阴影笼罩。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第十军与海军协同,从钱塘江北岸金山卫、乍浦沿海登陆,沿公路一路向西侵犯。

海宁周王庙胡家兜沪杭公路旁的百年老樟树下,曾是日军沿途设立的军事关卡之一,路过百姓常被日军搜身、拷打,甚至杀害。而这,仅仅只是日军暴行的冰山一角。

1938年4月18日和6月2日,是盐官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两天。这两天,日军从东岳庙至九里桥发动大扫荡,烧房291户1634间,杀人46户61人,杀害外地村民43人,合计104人。其中,翁金线旁的金线坝是重灾区,烧房26户81间,杀人14户24人。

由海宁市史志办公室编写的《海宁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实录》中,记载了2006至2007年间“三亲”人员(亲闻、亲历、亲见)及有线索老人的口述资料,其中就包括经历了金线坝惨案的老人。

“那天,一大群日军士兵,从汽车路,穿过五号桥,气腾腾像狼群一样冲向金线坝。日军见房就放火焚烧,见人就用刀乱捅。不一会儿,金线坝就陷入一片火海。浓烟四起,火浪冲天,辟咧啪啦火爆声、哗啦啦房坍屋倒声,混合着机枪声、日兵咆哮声,景象恐怖,大火从上午九时许一直烧到下午五时。”村民徐才华说起当时的景象,仿佛一切还在眼前。

当天傍晚,逃跑的村民归来,大半个金线坝已成焦炭,有的地方还缭绕着淡青烟。金线坝44户,被烧掉了26户。26户就有26个火烧屋基,占了金线坝屋基地近60%。

徐才华回忆,到处是热烘烘的焦火味、布毛气。环顾四周,全是一道道残墙断壁、一堆堆碎砖瓦砾,尽是横七竖八的乌焦木头、乱七八糟的烧残物。火烧屋基地旁的桑园、果园、庭树杂竹,均被火浪熏得半枯半焦,这时的金线坝,已经成了“焦炭坝”。

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国军民曾对翁金线上的关键点发动攻击,进行堵塞和破坏,以阻挠日军行动。抗战胜利后,翁金线也迎来了重修。

历史伤痕虽深,但时间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生机。近年来,翁金线经历了显著的蝶变与提升。今年,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百里钱塘?百年文化生态旅游公路(翁金线)榜上有名,是浙江省三条入选公路之一,也是嘉兴市唯一入选的公路项目。

如今的翁金线,已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美丽农村公路,一条四季风景如画的生态绿道,真正实现了“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场景。它从苦难中走来,向春光中驶去,既铭记着历史,也拥抱着未来。

如今的翁金线。■沈益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