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青春“红马甲”温暖就医路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爱海宁·乐活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练古乐

近日,在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门诊大厅,一抹抹亮红色穿梭在人群中。他们是暑期学生志愿者,正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问,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这群年轻身影的付出背后,藏着怎样的感悟?一起来了解下吧。

温州医科大学 周于阳:清晨7点半,我身穿红马甲站在门诊大厅自助机前。在这里,我实践着志愿者老师培训教授的“三步导诊法”:协助建档、预约检查、打印导诊单。针对老年人,这里还提供便捷的卡片预约服务。

曾有一位白发奶奶攥着医保卡,犹豫地问能否挂到专家号。我用方言一步步引导,当挂号成功提示跳出,她连声说道谢。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志愿者胸牌上“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含义。

门诊大厅里,红马甲身影穿梭于患者之间,这里面有医务人员、退休老干部、学生。这支多元的队伍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为医疗增添了温度。这次体验让我走出课本,看见了医护工作的崇高使命与日常坚守。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理解将成为我成长的珍贵财富。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曹依诺:这个暑假,我在海宁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这次实践让我近距离接触患者与医护工作。

在门诊,我负责导诊、协助挂号和测量血压。起初,我在面对患者时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好在有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学会了沟通技巧。对听力弱的老人,我会放慢语速、配合手势;对焦虑家属,我会选择先倾听再帮助。

实践中,我还见证了护理工作的多面性:护士不仅是医嘱执行者,更是患者的守护者,需观察病情、提供心理支持。目睹老师耐心安抚术后疼痛患者的一幕后,我深受触动,护理的核心原来是关怀与陪伴。

患者的微笑和老师的肯定,更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决心。用专业、耐心和爱心守护生命,这份平凡的工作何其伟大。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朱安琪:带着对医学实践的憧憬,我走进海宁市人民医院门诊做一名志愿者,主要负责指导患者操作自助挂号机和协助专科门诊签到、量血压。

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充满了挑战。协助看不清屏幕的大伯挂号,安抚因不懂“初诊”“复诊”或找不到签到机而焦虑的患者。

这段经历让我熟练掌握了门诊流程,更学会了用耐心化解焦虑,用细心传递温暖。我领悟到,医疗服务的温暖不仅在于诊疗环节,每个微小帮助都能为就医之路增添顺畅。这份收获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将成为我前行的力量。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肖原:暑假在海宁市人民医院的志愿服务像一场温暖的修行,让我在感动中触摸到奉献的温度。

第一天我提前20分钟到达门诊,反复熟悉操作流程,但第一位用社保卡的患者就让我慌了神,他的卡怎么都登录不上。额头冒汗时才发现,原来是卡片插得不够紧。这个小插曲让我第一天就明白志愿服务不单是要有热情,更需要足够细心并能应对突发的情况。

最触动我的是银龄老干部志愿者。在我早上7点半到岗时,他们已忙碌了半小时。挂号高峰时段,他们熟练地帮患者操作机器、指引路线,额头的汗珠混着笑容格外动人。一位志愿者奶奶拍着我的肩说:“我们当志愿者,为的就是帮人解难,要把患者当成家人对待。”这话就像种子落进我的心中,让我更懂得了肩上的责任。

每当听到患者说“谢谢”都让我心头一暖。那些瞬间让我明白,我们付出时间与耐心,收获的是被需要的价值与真诚的暖意。这段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医院的流程,更是对“奉献”二字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