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银淇 张煜
袁花,自古便是海宁境内的重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时间回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袁花曾经商贾云集、市井兴旺。而今漫步其老镇区,目光所及的多是带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记或更新的两三层楼房,很难寻觅一幢历史超过百年的老建筑。这份历史脉络断层背后,藏着一段被侵华日军战火彻底改写的沉痛过往。
“老辈人都讲,抗战前的袁花可繁华了。后来日本人打过来,因为当时袁花有抗日部队驻守,双方打了几仗,日本人就把整个袁花都烧了。”袁花镇居民储国海提及这段往事,语气中满是惋惜,“我爸爸以前跟我说过,当年抗战的时候,他差点就被日本人活埋了,后来想起来都后怕。”
储国海提到的火烧袁花指的就是1938年3月和7月,日军两次纵火袁花镇。熊熊烈火过后,整个袁花镇区几乎被夷为平地,千年古镇瞬间化为焦土。
“第一次纵火主要烧的是袁花西半镇,从袁花的跨塘桥开始烧的,一直烧到黄山岗才停下;第二次日军把袁花的东半镇彻底烧毁了。”海宁地方文史资料研究者周景良向记者补充道,“当然也不是所有房子都没了,有些条件比较好的房子,因为日本人要留着自己住,才侥幸保留了下来。”
据海宁地方文史资料研究者倪曹华所说,当时保留下来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袁花原来最大的商号‘姚顺记’,那家是开南货的,房子是五间三进的格局,当时有一个日本小队驻扎在那里,所以没被烧掉。另一处是朱氏民宅,这是一座清朝时期的建筑,后来日本人为了奴役当地百姓、推行奴化教育,把它改建成了一所学校,专门教日语,还灌输反动思想。现在这座民宅已经被列入了海宁市级文保点。”倪曹华介绍。
遗憾的是,当年侥幸留存的建筑,如今仅有朱氏民宅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袁花镇河西街的一条弄堂里,经过修缮的朱氏民宅粉墙黛瓦,尽显江南古建筑的雅致,如今这里已成为袁花镇的文史书画苑。
随着岁月流转,袁花镇的历史痕迹渐渐湮没在时光长河中,亲身经历过那段战火岁月的老人也越来越少。本报记者曾在2012年采访过一位名叫殷保霖的袁花老人,当时已是95岁高龄。
1938年日军纵火时,21岁的殷保霖正在上海医学院读书,因学校被迫停课,他暂居在袁花老街。街上的房屋被焚毁后,他和家人逃到了袁花偏僻的农村。“那时候镇上的人都逃光了,根本没人敢待。有的人家早就跑了,有的逃到了别的地方,还有人跑到江对岸去了。”老人的讲述,清晰还原了当年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日军纵火带来的灾难,远不止房屋被毁。在第二次火烧袁花后,当地百姓还遭遇了可怕的瘟疫。周景良告诉记者,第二次火烧袁花时正好是天气炎热的季节,大火过后,街上的猫狗、老鼠都被烧死了,尸体很快就腐烂。这些腐烂的尸体和垃圾全被冲进了河里。河水蔓延之处,瘟疫开始在袁花肆虐,不少百姓因此丧命。
日军在海宁犯下累累罪行,海宁军民奋起反抗。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宁的正规军队和地方武装并肩作战,打出了不少有名的战役,比如血战平陵庙、夜袭王店等,每一场战斗都给日军造成了沉重伤亡,彰显了海宁军民的抗争精神。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到1945年,海宁地区的抗战人士和平民伤亡超过4000人,国民政府军伤亡401人,被日军烧毁的房屋更是多达2.6万多间。
“2014年的时候,我专门收集相关史料,一边查文献资料,一边走访当地老人,还做了不少田野调查,前后收集到了12块抗日武装壮士的墓碑。”记者从倪曹华口中得知,他曾在袁花发现过抗日武装壮士的墓碑。这些墓碑,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救亡图存之战,那段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先烈们的牺牲不应被遗忘。我辈青年更要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抗日武装壮士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