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2个月大被抱养 安徽女子来海宁寻“根”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爱海宁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杨馨蕾

日前,来自安徽的夏倩女士致电《潮帮办》栏目,向记者吐露了深藏心底多年的愿望——找到她的血脉亲人。

夏倩今年55岁,在出生不足两个月时就从海宁被抱养至安徽宿州长大。数十年来,身世始终是她心中的一个结。今年4月,在养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下,她终于鼓起勇气踏上寻亲之路。

奈何多方寻找至今未果,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她想到通过媒体求助,期盼借助公众力量让这份心愿有机会实现。

夏倩的个人照。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因为村上的老人常说起这件事。”电话接通后,夏倩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诉求,而是先聊起了童年。虽然并非亲生,但养父母一直对她视如己出,“我真的特别感谢他们,对我无比疼爱,他们真的很伟大。”

夏倩至今仍清晰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天放学突降大雨,就在不知所措之际,养父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视线里。“他打着一把黄伞走到我面前,蹲下来就要背我。那时候我都十多岁了,有点难为情,可他坚持要背,生怕我滑倒。那一幕,我这一辈子都忘不掉。”

夏倩说,养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却格外重视教育,坚持供她读书,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非常难得。“我们村差不多有30个同龄孩子,只有我一路读到了中专,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其他大多数人不是务农就是外出打工。”

正因为对养父母满怀敬爱与感恩,她把寻亲的念头悄悄压在心底几十年。“我怕他们伤心,可心底又总有个声音,想知道自己究竟从哪里来。”于是,这份矛盾与牵挂,伴随夏倩走过了大半个人生。

如今,养父母年事已高,夏倩自己也年过半百,那份寻亲的愿望愈发强烈。“我丈夫和女儿都很支持,鼓励我去找,但我仍然顾虑养父母的心情。”

今年3月,夏倩终于鼓起勇气,试探地向养父问起自己的身世。没想到,养父不但没有丝毫不悦,还非常详细地回忆了当年抱养她的经过。“他说,那时候他们不能生育,于是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坐火车到了硖石火车站,出站没走多远来到硖石福利院把我抱了回来。不过具体‘硖石’属于哪里,他已经记不清了。”

 她远赴海宁解开身世之谜 可亲人仍不知在何方

由于年代久远,夏倩被抱养时的户口迁移记录、当时身穿的衣物等信物早已遗失,她只能依靠养父记忆中的片段信息在网上搜寻线索。几经周折,她将目标锁定在了“海宁硖石”这个地方。

在征得养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后,今年4月8日,夏倩远赴海宁市福利院。正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我在档案里看到了养父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终于确定自己来自海宁长安。”夏倩告诉记者,记录显示她出生于1970年9月21日,28天后被送入福利院,同年11月17日被养父抱养。

档案中还记录了一个关键信息:她在福利院期间的奶妈名叫胡付宝,是当年红卫民和10队的村民。带着这仅有的线索,夏倩联系上了大爱寻亲公益组织。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她在市公安局采集了DNA血样并录入寻亲库。

然而四个多月过去了,寻亲之路依然没有突破。志愿者找到了胡付宝的家,可惜她已在二十多年前去世,其丈夫也已离世。他们的儿子答应会向周边老人打听当年的情况。而公安机关在血库中进行了比对,没有找到与夏倩DNA匹配的信息。

夏倩认为,线索至此,希望已十分渺茫。“其实我也曾想过放弃,但家人和志愿者一直在鼓励我。他们说,有人坚持寻亲十多年都不言弃,我也应该继续尝试。”因此,她怀着迫切而又忐忑的心情在志愿者的推荐下求助了媒体,“我只想了却这个心愿,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