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厉 通讯员 吴芝琪
日前,记者走进马桥街道新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活力。宽敞明亮的一楼大厅内,孩子们在儿童游玩区尽情嬉戏;图书阅览区域内,几位居民正在这里享受片刻的清凉和惬意;一墙之隔的多功能教室内,孩子们则在年轻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着丰富的活动。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往占据黄金位置的社区办公空间不见了踪影,整个中心完全成为居民活动的专属天地。这一颠覆传统的布局,正是源自于新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近期完成的一次“以居民为中心”的深度改造。
“以居民为中心”的思维转变
“这次改造的核心思路,就是把整个党群服务中心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出来给居民。”新场社区党委书记吕海祥回忆道,这一理念的萌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外出学习考察带来的启发与对原有空间布局的深刻思考。
据了解,改造前,新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如今大多数的村(社区)一样,采用居民会客厅的形式,将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和居民办事大厅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且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但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吕海祥看到了另一种更优化的模式:就是将工作人员办公区域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附属楼内,而将人流最密集、空间价值最高的党群服务中心完全释放给居民活动。
“我们新场社区是城乡一体新社区,前来办事的群众,相比老底子的行政村要少得多,但大家对文化活动、健身娱乐的需求却日益高涨。党群服务中心更应该成为居民的‘公共客厅’和‘活动主场’。”吕海祥解释道,经过与上级部门的多方沟通报备,这一创新理念获得了支持。新场社区也因此成为马桥街道首个将办公场所完全迁出主楼、将整栋党群服务中心大楼用于居民活动的社区,开创了“服务功能最大化,办公空间最小化”的先河。
中心改造后实现功能优化
此次改造从4月正式启动,记者注意到整个改造方案充分体现了精细化与人性化。经过重新规划,一楼集中布局了儿童活动所需的所有功能: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区、儿童游玩区。这不仅考虑了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更极大方便了家长接送。
“孩子们单独上下电梯总归不放心,所有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一楼最合适。”吕海祥表示。来到二楼,原先一间间独立的功能室被全部打通,改造成了专业的乒乓球场地和台球室。顶楼则保留了设施良好的健身房,能够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与此同时,社区办公则整体迁移至毗邻的配套附属楼宇二楼,楼下便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如需前往社区办公点,仅需多走几步楼梯即可,依然便捷。这种物理上的分离,实现了“动静分区”,办公与活动互不干扰,提升了双方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新场社区在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开源节流、物尽其用”的原则。许多原有办公家具、窗帘等被循环利用,避免了浪费。同时,社区积极发动爱乡人士参与共建。
“我们一位热爱乒乓球的爱乡人士,在看到社区原先的乒乓球桌较为简易后,主动捐赠了四张专业比赛用球台,极大地提升了活动设施的品质。”吕海祥透露,台球室内的斯诺克球台同样来自捐赠。这些捐赠不仅是物质的支持,更是社区凝聚力与居民归属感的体现,彰显了社区的共治共享理念。
改造不仅限于物理空间,也延伸至智慧治理。新场社区在此次改造中,还全新整合建立了村级“综合信息指挥室”,通过更新大屏,接入社区各类监控,实现了对社区公共区域更全面、清晰地实时监控。该系统还能接入街道的视频会议网络,提升了工作效率。村级综合信息指挥室的建立,为新场社区安全加装了一道“数字防线”,也推动了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升级。
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有效提升
据悉,新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已于近期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居民的反馈是检验此次改造成果的最佳标准。
正带着孩子在儿童区游玩的新场社区居民马宁宁告诉记者,改造完工后第一次进来,就感觉眼前一亮,设施相比过去更加完善,设计风格很有现代感和美感,孩子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对于多功能教室出现在一楼,她更是称赞:“现在接送娃真的太方便了!”
记者从社区了解到,党群服务中心内的活动阵地,白天全天开放,晚间有专人值班管理至8点,确保使用安全。经过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内,还保留了便民茶水点等细节,也体现了对户外工作者等群体的关怀。
此外,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仅一河之隔的新场社区“共富厂房”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与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服务于居民的幸福生活。
新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是一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深刻转变,是真正“让需于民”“让空间于民”“让利于民”的基层实践。它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活力、聚人心、惠民生的美好生活共同体。
改造后,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优化,深受群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