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
回到故乡湖塘正值初秋。乡音与乡情,像深埋心底的种子,无论走多远,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破土而出,长出对故土的牵挂。自己仿佛是一只归来的燕子,在乡村大地上欢快地穿行。
晨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听起来十分亲切。行走中发现,村里的环境大变了:花圃、果棚、菜地、道路,还有人们头顶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
我放慢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乡间生命的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的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边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石磨,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走出村庄,眼前是村里的万亩粮仓,织成一幅富有丰收气息的生产画卷。当初秋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村里的万亩粮仓便被唤醒,开启一场盛大的生命狂欢。
田野间,绿浪翻腾,层层叠叠的晚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一棵都坚实挺拔,像在诉说着农人辛勤劳作的故事。秋风过处,稻子沙沙作响,那是初秋最悦耳的奏鸣,是土地与阳光、雨水交织而成的丰收乐章。
田埂上,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点缀着这片绿色的海洋,为粮仓画卷添上灵动的色彩。蜻蜓低空飞舞,偶尔停歇在苗尖,似是在为这秋日的粮仓站岗放哨。这片万亩粮仓,承载着马桥的希望,在秋日里闪耀着生命的光芒,孕育着大地最丰厚的馈赠,等待着归仓的那一刻,成为乡村岁月中永恒的记忆宝藏。
万亩方农事服务中心里,我看到了田间的农机设备,监测设备正在实时收集病虫害、气象等各项数据,尽显现代智慧农业的魅力。而智能育秧自动化流水线和带有北斗导航定位的智能高速插秧机,在这片土地上高效运作,保障着每一株秧苗茁壮成长。
走出万亩粮仓,踏上村道,远处就是梨园和河岸。这些年来,为了治理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直到大小河道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村人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戏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树木,责任大着呢。”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入眼舒朗的还有G525和G524,这两条国道成了村庄的交通枢纽。G524国道两旁最显眼的是市花——紫薇花。紫薇花的花期特别长,美丽了整个夏秋季节。放眼望去,淡紫色、浅粉色、乳白色,一树树,一团团,一簇簇,真应了那句“花团锦簇”的话语。我想:紫薇是为花而生的,枝叶连衬托都算不上。它在所有气节里都裸着身子,连树皮都似乎省略了,毫不掩饰特显简单。一身光光的躯干,无遮无掩,却是正当壮年的那种光洁,不起皱褶。在躯干顶端斜刺里长出五六根枝条,展开一个季节的话题。
这些嫩枝的过程感十分明显,杆和枝疏离得很陌生,站不成一般意义上树的形象。这些枝条不圆不滑,却有棱有角,与别的树完全不同,让人想到特立独行的人。一旦走近它,你就不难发现,那点缀在枝头的,一朵朵、一簇簇的紫薇,层次井然,毫不含糊。一场雨过后,紫薇花不但不凋零,反而借着秋雨的洗礼,越发明艳动人。
目睹村庄里一条条宽阔的国道、省道、村道,我想起少年时期风雨中在泥泞道路上上学的情境。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在风雨中护我前行的场景。那时,小学高段在湖塘小镇上学,我有过雨天难行的愁苦,有过雪天旷课的批评。
这些年,故乡的变化真快。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不知不觉,我们又迎来了秋天。面对这景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精美的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