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菁
话说干宝奉晋王之命修晋书,得力助手郭璞死于王敦之乱,干宝又推荐好友葛洪领修国史。在《晋书》葛洪传中载有“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意思是干宝和葛洪的关系非常亲密友好,他推荐葛洪,认为葛洪的才能可以担当修撰国史的重任,葛洪被选为散骑常侍,领衔修撰国史,但葛洪坚决推辞不接受。有了干宝与葛洪之间这么一层友好的关系,葛洪在海宁留下活动痕迹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海宁最早记载葛洪丹井遗址的是唐代邑人诗人顾况。在《自题诗》中云:“野人自爱山中宿,况是葛翁丹井西。”据管元耀《海昌胜迹志》载:诗人顾况读书台在硖石东山,葛洪丹井西。葛洪炼丹井硖石有二。一在西山,有明末钱塘学者吴农祥《重建惠力寺大殿碑》中“风前采药,井验葛洪”句;一在东山大悲阁后,斑竹园中,井有五穴通硖石湖。谈迁《海昌外志》有:“葛洪偶至硖石,经年去之。今紫薇山丹井存其迹。”又载:“葛仙翁六灶。在县东北十六里,今不存。其地名六灶村。”可见葛洪在海宁曾经留下过多处痕迹。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也是中国杰出的医学家,著有《肘后急备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因此,葛洪也是预防医学的创导者。在炼丹方面他具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抱朴子》一书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抱朴子》一书在道教经典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资料。无论是修道、习医,还是从政、经商,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独特的方法和新的观点。《抱朴子》一书也因此成为中国为世界科技史做出的一大贡献。书中的养生炼丹术被以后历代修道之士视若至宝,捧为经典,对海宁以后历代文人、医家影响非常大。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十三岁丧父,自幼受伯祖父葛玄影响。葛玄是三国时期著名道家,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十六岁时拜郑隐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由于深受郑隐神仙、遁世思想影响,葛洪无意仕途,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年轻时的葛洪,亦曾与父、祖辈一样入仕做官。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晋永兴元年(304),二十岁的葛洪加人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后又被干宝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但葛洪坚持不去上任。生性淡泊、绝意仕宦的葛洪,最终选择归隐山林,采药修道、著书立说。
吴越是葛洪的祖地。他一生足迹遍及吴越间山林,远至闽粤海南,近至吴兴临安。因为与干宝是好友,曾经来海宁生活、行医、修道、炼丹,也是很合乎情理的事。难怪乎,海宁此后的历代文人崇尚归隐修道,受魏晋名士影响深远。海宁也没有忘记这位东晋伟大的医学家、道学家。明末,海宁诗人胡虚白游历葛洪丹井后写下了一首诗:
仙翁葛稚川,炼药紫微山。
丹成上天去,古井遗人间。
石甃苔花生,千年辘轳断。
飙车不可攀,白日何短短。
空闻子规鸟,夜啼松上头。
愿学长生术,乘风以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