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忘不了那块稻草扎肉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a0011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钱志良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到冬季农闲时节,都会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兴修。我读初二那一年,上面决定疏浚黄泥坝港。我老家钱家浜所在的生产队分到的任务是杨安桥之南大约一百多米的一段河道,驻地在周家角自然村。

疏浚河道,俗称“开河”。那时用的是原始方式:先用铁耙把泥土翻起来,装在畚箕(俗称“土大”)里,然后用肩膀挑到岸上。到后阶段,越挖越深,每趟来回的路程越来越长,特别是下到河底时有积水,需要赤着双脚。所以干这个活不但体力消耗大,而且十分艰苦。为节约时间,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队里在驻地开设临时食堂,统一用餐。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生产队想方设法改善伙食,尤其是专门安排一次大餐——每人享用一份四两重的稻草扎肉。

稻草扎肉,又称“小酥肉”,是红烧肉的一种。它选用五花猪肉,切成大小均匀的一块块,用优质的稻草捆扎好,放在露天用砖头搭起架空的大镬子里,加入黄酒、酱油等调料,用桑柴烧制。出锅时色泽油亮,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那个时候,作为农村孩子,我在周末和平时下午放学后都会回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可以挣点工分。但这次大餐的时间并非在周末,按照常规情况,我没有机会吃到。母亲认为我有资格吃到一份稻草扎肉。理由是我也参加了开河,并且在暑假期间全程参加“双抢”劳动,干过累活。她爱子心切,向生产队长提出要求、陈述理由,希望能够提前通知吃稻草扎肉的具体日期,以便让我在那一天中午及时赶回来吃。队长爽快同意了母亲的诉求。听母亲说,乡亲们都觉得她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我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盼着能早日吃到那块稻草扎肉。

那天上午一下课,我从两三里外的沈士中学一路小跑赶到周家角开河工地食堂。这时中餐已经开始,炊事员跟我说红烧肉给我留着,让我自己直接到厨房去拿。稻草扎肉盛在一只蓝花小碗里,半浸着肉汁,冒着热气。我解开缚着的稻草,闻了一下稻草上带着的淡淡清香,然后用筷子夹起那块红烧肉。这时一股浓香扑鼻面来,我迫不及待地把肉送到嘴里,咬一口,非常入味,美滋滋的,真是既暖胃又舒心。于是盛上一碗米饭,在桌子边坐下来正式用餐,慢慢品尝。

五十多年来,随着生活条件不断进步,吃红烧肉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但无论是平时家里炼制,还是参加各种宴席,或者专卖店里采购的“缸肉”,乃至多次在杭州品尝的特色佳肴“东坡肉”,似乎都没有当年在开河工地上吃到的那块稻草扎肉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