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佳冰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水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8月28日,全省推广西山社区治理经验深化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现场会在海宁举行。当全省各地的治理实践者走进西山社区,看到的不仅是干净整洁的街巷、其乐融融的邻里场景,更是一套从“治理黑榜”逆袭为“全国先进”的完整逻辑。
20余年时间,这个曾被流动人员集聚、矛盾纠纷频发困扰的社区,用“党建牵线、群众聚力、社会协同”的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能落地的基层治理之路,其经验之所以能跨区域推广,恰恰在于它切中了基层治理的核心痛点,提供了系统化的破题方案。
党建领航
把“小马”打造成
拉得动“大车”的“火车头”
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力量散、资源碎”,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正是把分散的“指头”攥成“拳头”。2000年初的西山社区,流动人员最高峰超7000人,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矛盾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困境,常陷入“两头挨骂”的尴尬。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治理瓶颈,并非西山独有,而是许多城乡交接地带、老旧社区的共性难题。而西山社区的破局之道,始于对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深度激活。
金美凤上任西山社区党委书记后,没有选择“头痛医头”的被动应对,而是以党组织为纽带主动破局。2008年成立新居民党组织——温馨港湾党支部,用“乡情、乡音、乡俗”化解新居民矛盾;2007年以来,与27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党员队伍研发了“空巢老人关爱”系统,物业公司、爱心企业等也为陪伴失独家庭、独居老人提供合力。
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跳出了“社区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式,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资源整合能力——当党组织成为“资源枢纽”,原本“想管管不动”的难题,自然变成“都能管得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山社区的党建并非“形式化挂名”,而是深嵌在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社会组织党小组”三级体系,让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楼道、商圈;向全市输送6名专业社工、孵化25个社会组织,证明这套组织模式能脱离“西山土壤”存活。
正如省委书记王浩在考察幸福家园党群服务综合体时,对大家说的,要紧扣居民实际需要特别是“一老一小”、新市民等重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百姓感受到温暖。西山社区治理经验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如何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可操作路径,这正是其能成为全省样板的核心底气。
群众主角
从“被服务者”到
“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金美凤的这句话,看似朴素,却戳中了基层治理的本质——
治理不是“政府给群众端菜”,而是“群众一起做饭”。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复杂、社交纽带薄弱,若只靠社区工作人员“包办一切”,不仅力量不足,更易陷入“干部干、群众看”的僵局。而西山社区的突破,在于让群众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身份转变。
为摸清群众需求,社区开通24小时“金姐热线”,从最初“主动找骂”收集不满,到后来成为居民提建议的渠道;设立“楼道议事会”“民情茶吧”,把居民的“痛点”变成治理的“着力点”。2010年“爱心教室”的诞生,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典型案例。从居民一句“暑假孩子没人带”的诉求,到覆盖70%新居民家庭、累计服务5700余名儿童的品牌项目,背后是“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的精准对接逻辑。
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模式,避免了治理的“自说自话”,让服务真正落地到群众心坎上。
更可贵的是,西山社区懂得把“挑刺者”变成“帮手”。相院里老旧小区改造中,9位热心居民组成监督团,全程把控工程质量,实现“零投诉”;曾对改造不满的老陈,加入监督团后发现屋顶建材问题,为项目省下20多万元。
这种“越参与越认同”的良性循环,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更培育了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当居民从“被服务者”变成“治理参与者”,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西山社区治理经验能在不同社区复制的关键,它不依赖“特殊资源”,而是激活“人的力量”。
社会协同
用“资源清单”破解
“缺人缺钱缺资源”难题
“缺钱、缺人、缺资源”,是城市社区治理的普遍问题。许多社区的治理之所以难以为继,并非思路不清,而是缺乏持续的资源支撑,而西山社区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的生态,让治理从“社区负担”变成“多方共赢”。
社区没有局限于“内部挖潜”,而是主动挖掘“门外”的力量。培育45家社会组织,涵盖自治、平安、服务、文体等多个领域;打造“爱心联盟”枢纽平台,从2013年雅安地震募捐时的14家成员单位,发展到162家成员、2.7万名志愿者,募集公益资金近1000万元。潮乡救援队的转变颇具代表性,原本热衷“飙车”的越野爱好者,化身寻找走失老人、清理马蜂窝的志愿者,10年间规模增长10倍。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社区为社会力量提供了“用武之地”,企业找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渠道,志愿者实现了“被需要”的价值,而社区则获得了专业的治理资源,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西山的社会协同,不是“临时拼凑”,而是“精准匹配”。针对“一老一小”,联合老年协会办社区食堂、联动慈善机构发智能手环,建立“3分钟回应、10分钟上门”的求助机制;“微爱童行”项目中,企业捐物资、大学生做辅导、社工设计课程,形成“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服务链。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已实现“全域辐射”。“大西山”片区联动4个镇(街道)、18个社区,推动资源“一地培育、全域共享”;成立市“潮城社治培训中心”,支持孵化社会组织4100余家,平均每个社区有18家。社会力量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从党建领航的“组织力”,到群众参与的“内生力”,再到社会协同的“资源力”,西山社区的治理经验,本质上是一套“系统化的治理方法论”。它不依赖“特殊政策”,也不依靠“明星个人”,而是扎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基层治理的“难点”变成了“亮点”。
如今,当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四共四筹”、马桥街道桐溪社区的“桐栖共治”都能看到西山社区治理经验的影子,我们更能明白,好的基层治理经验,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在不同土壤中扎根生长的“种子”。这正是西山社区治理经验能走出海宁、走向全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