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医康护三位一体 让长者有尊严地生活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010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王潞  实习生 严千一

  通讯员 徐秋瑾

“住在这里,我们很安心。”近日下午3点,海宁泰华护理院大厅内,看到记者来访,老人们止不住夸赞这里的居住环境。三年前,当这家以“医疗-康复-护理”为核心的护理院在海宁落地时,许多人仍把它简单等同于养老院。如今,泰华用1000多个日夜的专业守护,重新书写了护理院的定义。

泰华护理院为老人的医康护提供专业保障。

从“养老送终”到“医疗延续”

“护理院不是终点,而是希望的新起点。”泰华护理院院长左惠榕开门见山地说,传统观念里,护理院常被视作“临终驿站”,不少老人因此错过最佳康复时机。

泰华护理院开院伊始就确立定位:并非传统的养老机构,而是医疗服务的延续场所。这是一家以医疗保障为根基、功能康复为核心、专业护理为载体的综合性机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需日常照护的老人,更涵盖慢性病患者、术后康复人群以及失能、半失能等家庭护理难度较大,需医疗及护理介入的患者。“这里不是生命的终点站,而是通过专业干预,帮助患者重获尊严、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恢复部分功能的新起点。”左惠榕强调。依托康华医院的资源,泰华可开展CT、核磁等高端检查,解决了传统护理院诊断能力弱的痛点。泰华的安宁疗护服务已通过嘉兴市认证,让生命最后一程同样保有尊严。

张大伯(化名)的故事很有说服力。2023年4月,他因脑梗、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入住,拒绝一切治疗。主治医生宫雪婷和护士长屠晓娟读懂了“老小孩”的倔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始终耐心照料,还陪着做运动治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时常拉家常,疏导情绪。渐渐地,张大伯病情好转,不但能自主进食,对治疗也愈发配合。“一开始我并不信任他们,但看到父亲的转变,我彻底信服了。”他的儿子坦言,如今能安心将父亲托付于此。

24小时守护 让意外变得有惊无险

与大型医院专注于急性期治疗不同,泰华承接的是患者度过危险期后的专业康复护理需求。对于那些带着鼻饲管、气切管或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这里提供24小时医疗护理。

“高龄老人最怕突发状况。”左惠榕说。去年,李阿婆(化名)用餐时突然被食物噎住,失去反应能力。医生15秒内赶到现场,3分钟成功施救。“要是在家,后果不堪设想。”家属事后表示。

三年来,护理院内类似误吸、跌倒的应急案例偶有发生,均响应及时、处置专业,未造成任何严重后果。这背后是“医生在岗、护士巡房、护工联动”的闭环管理。

2025年度院内评估显示,近六成老人经系统康复后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术后意识障碍的陈大伯(化名)便是其中之一。两个半月“系统康复”后,他已能拄着助行器行走。“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动动手脚’,而是帮老人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左惠榕说。

身心同治专业团队 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泰华的专业服务,离不开一支稳定而充满温情的团队。他们既懂医疗,更懂老人,真正践行身心同治的服务理念。

左惠榕便是核心代表之一:她拥有3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诊疗功底深厚,尤其擅长神经康复、睡眠障碍康复,以及记忆障碍、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的诊疗。“老年人需要的是‘慢病管理+康复’的综合服务,这正好是我的专业领域。”左惠榕说。

如今,泰华已搭建起由13名多学科医生,以及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组成的医康护团队,形成一人一案的个性化照护。

在医疗与康复之外,泰华的日常照料同样展现温度。“我要宫医生看,我只信她!”近乎失明且伴有认知障碍的包阿婆(化名),无论穿衣吃药都认准科主任宫雪婷的话。在她心中,与儿子同是医生的宫雪婷格外亲切。

宫雪婷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3年,经验丰富,还在国家二级及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对于老人的话,宫雪婷总以耐心回应:“包阿婆,这件衣服真好看!”“这是您的药,乖乖吃下去身体才会好。”在老人眼中,她是温柔专业的医生;在同事看来,她是部门的领头人;于她自己,则是这些“老宝贝”的家人与健康守护者。

护理工作并非总是轻松。与多数护理院一样,泰华也常需应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此时,护士会成为“医院—患者—家庭”间的润滑剂。护士长屠晓娟巡房时总是笑容满面,她把几乎所有在护理院住过院及如今在院老人的爱好了然于心,谁爱唱红歌、谁擅长数学题、谁喜欢乒乓球……点滴细节,让老人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

筑起温度桥梁 打造长三角“医康护”标杆

三年来,泰华护理院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不仅是收治了多少病人,而是真正改变了许多家庭的生活轨迹。许多家属表示:“把老人送到泰华,是我们做得最正确的决定。看到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谈及未来,左惠榕明确了三个核心方向,希望将泰华的服务价值进一步延伸:一是“服务深化”,进一步细化慢病管理、术后康复等专项服务,让照护更精准;二是“技术赋能”,积极争取引入智能康复器械和设备、APP应用软件,实现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让家属随时了解老人情况;三是“社区辐射”,将康复训练、慢病咨询等服务延伸至社区,帮助更多居家老人获得专业指导。

“我们不只想做一家普通护理院,更想成为长三角‘医康护’领域的标杆。”左惠榕的愿景,恰好契合了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需求——当医院“救治”与家庭“照料”之间出现空白时,泰华这样的机构正筑起一座“有温度的桥梁”,让长者既能获得专业医疗保障,又能享受温情照料,真正实现有尊严地生活。

三年来,泰华护理院以“医疗为基、康复为核、护理为翼”的实践,重新定义了护理院的价值:它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望而却步的场所,而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港湾。在这里,老人能找回生活的底气,家属能卸下肩头的重担,生命能在专业与温情的呵护中,绽放出光彩。未来,泰华将继续守护更多长者的安康,让“医康护”一体化的理念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