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夫妻在许村创业四年:一路走来很有归属感
日期:08-29
■记者 钟瑶
本报讯 推、折、转、压,循环往复,静待发酵,随后分割、整型,最终送入烤箱。在许村沿塘街上,一家名为“面抱抱”的面包房内,老板娘王中美手法娴熟地重复着这些动作,而她的丈夫吕鹏则在一旁默契地协助。王中美2021年与丈夫从老家沈阳搬来许村定居,并在这里开启了全新的事业生涯。
“一边是老房子,一边是上塘河,树木高低错落,耳边只有风声。”王中美这样解释选择这里的理由。这条静谧的街道满足了她对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所有想象,更让她能专注地沉浸于面包制作的世界。
然而理想化的环境并未立刻带来客流。沿塘街被附近的居民亲切地称为“老街”,住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老人,开店初期“面抱抱”顾客寥寥。很多面包当天卖不掉,只能送给邻居和零星的几位顾客。
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夫妻俩运营的自媒体账号为小店带来了意外的流量。许多顾客因为看了他们记录面包制作日常和沿塘街风光的短视频,特意赶来体验。网络还为他们带来了外地客源。首次尝试寄递面包时,由于缺乏经验,未将食物与冰袋有效隔离,导致寄出的面包全部被渗漏的冷凝水浸泡而无法食用。这次教训让他们迅速改进了包装方式。如今,他们偶尔也会接一些外地订单,不少顾客多次回购,虽然邮寄的不多,但这份信任让夫妻俩很感动。”
在夫妻俩的齐心经营下,面包房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我们就想着,能不能把家乡的味道、自己爱吃的东西,都融进面包里。”王中美笑着说道。于是,一款款别具风味的面包陆续诞生:带着东北烧烤香的齐齐哈尔烤肉面包、融合泰式风情的打抛肉面包和冬阴功面包,还有鲜香Q弹的虾滑面包……
此外,王中美还对部分面包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优化。目前,店内共有80余款面包在售,每天卖出面包200多个,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爱。
四年间,夫妻俩的收获远不止于金钱。他们在异乡结识了许多朋友,“很多老客就像家人一样,他们知道我忙起来常错过饭点,有时会悄悄给我点一杯奶茶、送一份甜点。”这些来自顾客的牵挂,给夫妻俩带来了深深的归属感。
夫妻俩正在做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