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亮灯”以温暖与专业点亮每盏灯
日期:08-29
■记者 马银淇 通讯员 张佳琦
本报讯 在海宁,有这样一盏特殊的“灯”,它不仅在电路上驱散黑暗,更在人们心间点亮希望。这便是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的“姐妹亮灯”志愿服务队。自2021年成立之初仅有6名女性党团员,到如今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市12个镇街、拥有250名志愿者的成熟组织。四年来,他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电力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之路。
一切的缘起,是一次关乎生命的紧急电力救援。2021年,一位渐冻症患者家中突然停电,赖以生存的呼吸机面临断电危机。“姐妹亮灯”志愿服务队接到求助后迅速行动,联动属地供电所第一时间完成抢修,为患者守住了生命防线。这次经历让团队深刻意识到,对于特殊家庭而言,电力绝非简单的生活便利,而是维系生命的重要支撑。
基于这份认知,“自由氧气圈——呼吸困难患者家庭守护计划”应运而生,通过“一户一卡”三色分级管理、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关爱系统”实时监测用电数据,团队建立起一套“预防-应急-关怀”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66户依赖呼吸机或制氧机的家庭已被全部纳入守护范围,让这些家庭不再因电力问题而担忧。
“姐妹亮灯”的脚步并未止步于个案救援。他们深知基层需求的多样性,于是进一步将服务拓展为“生命之灯”“希望之灯”和“幸福之灯”三大板块,分别对应危重设备依赖家庭、困境儿童和孤寡老人群体,真正把电力服务做进社区的最小单元,做进人心的最柔软处。
志愿服务如何真正融入基层治理,避免流于形式?“姐妹亮灯”探索出的答案是:机制性嵌入、专业化运作、资源型整合。团队主动与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工站等基层平台搭建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志愿者与服务网格结对,成为基层治理力量的有效补充。通过定期与社区社工、网格员沟通交流,精准捕捉辖区内群众的真实需求,实现了服务从“我们想提供什么”到“群众需要什么”的转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姐妹亮灯”积极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对志愿者开展沟通技巧、需求评估、心理支持等培训,推动服务从“情感化帮助”走向“情感与专业双支撑”。她们甚至鼓励电力员工具备社工资质,培育既懂电、又会助人的“电力社工”,让志愿服务更具可持续性和专业性。
在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姐妹亮灯”并未局限于电力服务本身,而是依托国家电网的资源联络优势,积极整合社会多方力量,目前已与31家单位达成共建合作,为服务对象拓展出医疗咨询、法律援助、生活关怀等多元支持渠道。此外,团队还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服务对象微信群、开发简易报修小程序,实现“线上响应+线下服务”的闭环管理,大幅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与响应速度。
四年来,“姐妹亮灯”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服务580余次,受益群众超过3.4万人。如今,“姐妹亮灯”早已超越了志愿服务队的名称本身,它不仅展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如何真正下沉社区、精准回应民需,更体现了专业化、机制化、资源化的志愿服务在延伸治理手臂、温暖社会神经末梢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姐妹亮灯”将继续深化“社工+志愿者”双轮驱动模式,进一步融入“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科技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盏在海宁点亮的“灯”,正将温暖从一家一户传递到一街一区,最终汇聚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国企责任担当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