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涛
8月28日,全省推广西山社区治理经验深化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硖石街道西山社区、马桥街道桐溪社区,了解三地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好经验。海宁市在交流发言中,分享了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全面打造“潮城善治”新图景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成效。
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新时代社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有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通途。此次全省大会放在海宁召开,正是聚焦海宁在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聚焦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质量与能力。
一
在海宁,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就是全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组织对社会力量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全市层面来看,海宁建立了“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并出台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相关措施,推动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各类组织、群体。
组织优势很多时候体现在“领头雁”的作用发挥上。比如西山社区构建了“社区——网格——楼栋”三级组织链,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在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头雁”引领下,逐渐形成了“书记冲在前、党员齐上阵、群众跟上来、社区活起来”的社区治理生动局面。目前,海宁成立了“潮城社区治理培训中心”,实施先锋书记、先锋党组织“双先引领”工程,以金美凤领衔的名师团队开展导师帮带、长训计划,已有650名村社干部接受系统培训,34人成长为村社党组织书记。
此外,海宁还推广“大组团”模式,发挥党建联建机制作用,将“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模式推广至全市,形成“大桃园”“大博儒桥”等14个片区组团,实现“一地创新、全域共享”,推进治理融合、组团发展。
二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共性和个性问题,要全方位解决好,有力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其实并不轻松。对此,海宁的做法是注重社会协同,把社会力量集结为治理队伍。首先是强化社会组织服务功能,海宁成立了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全域4181家社区社会组织常态开展1200余个服务项目,西山社区“乡帮宁”等28个矛盾调解类社会组织入驻市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
其次是激发新兴领域活力。比如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发展的“活力细胞”,更是基层治理的“新兴力量”。为进一步增强新就业群体对潮城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海宁拓展了西山“潮乡家园”内涵,在全市开展“新潮·聚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比如,大力推行政策宣传员、应急探视员、风险排查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网络文明传播员等五员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基层治理,实现“一群人”与“一座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奔赴。
再者是用好志愿服务资源。西山社区之所以在社区治理上“出圈”,很大程度是因为“抱团做事”,寻找专业“棋手”,链接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力量。目前,海宁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推广了西山社区“爱心联盟”模式,统筹1700余支志愿者队伍、18.6万名志愿者服务资源,深度参与平安建设等治理服务。
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群众的事,可以依靠群众来解决。在海宁,走好群众路线,就是把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角。比如以打造睦邻文化聚人心。全市已形成西山“邻里活动”、博儒桥“美邻茶馆”、桐溪“五邻文化”等200多个家园文化品牌,创新实施“记忆修复”计划,推动89个村社编撰地方志书,增强群众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
再比如共商共治解难题,海宁推广了西山社区“楼栋治理”模式,全市搭建507个“百姓客厅”和睦邻议事亭。今年以来,聚焦小区停车、电梯加装等治理难题开展议事4325场次,群众参与治理项目超1200个。
工作干得好不好,最终交由群众来评判。海宁通过建立问效于民常态机制,用好“民情直通车”“项目听证会”等载体,邀请群众对民生实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基层治理问题等进行评价,确保党委政府工作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数据显示,近五年,群众评价满意率持续保持97%以上。
全省现场会聚焦海宁实践,既是对海宁基层治理工作的肯定与激励,同时也对海宁不断深化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方向和新期许。下一步,海宁将持续深化、提升、推广西山社区治理经验,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模式,努力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上擦亮“潮城善治”金名片,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