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会 冯前
在海宁中学内,藏着全市仅存的清代书院——仰山书院。这座已跨越200多年历史的教育殿堂,不仅塑造了长安人的文化基因,也见证着中共“长安部队”特支在隐秘战线上的斗争。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为加强对沦陷区的控制,日军采用“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加大了对汪伪政权和汉奸势力的扶持。是年,日伪在长安镇设立“浙江省第二清乡督察专员公署”,其任务是专事搜集情报,残害抗日爱国人士,防止物资流入国统区支援抗战。
为支援浙东抗日斗争,1943年12月,中共党员呼延夫奉时任中共苏皖区党委浙西特派员罗希明的指示,秘密打入“浙江省第二清乡督察专员公署”,任上校军事科长兼专署保安大队大队长。1944年,中共党员鲍自兴、朱思洪又先后受罗希明的指示,打入“长安部队”内部。是年5月,罗希明根据上级决定,在“长安部队”内建立中共特别支部,并在仰山书院内举办了两期骨干集训班。
“当时任命呼延夫为支部书记,鲍自兴为组织委员、朱思洪为宣传委员。有这样三名党员之后,‘长安部队’这个汪伪组织就被我们长安地下支部基本控制了。”长安地方文史资料研究者高建林介绍。
1944年11月,“浙江省第二清乡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大队”改编为“浙江省保安第十大队”,呼延夫仍任大队长,下设三个中队,鲍自兴任第一中队队长,驻石塘头、盐官、沈士和科同桥;朱思洪任第二中队队长,驻许村、许巷和翁家埠;第三中队队长刘白朗和大队部驻长安镇,形成一片由中共“长安部队”特支控制的敌后区域。
“‘长安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三个渡口,一个是盐官,一个是石塘头,一个是翁家埠。还有两个车站,一个许村车站、一个长安车站。”高建林介绍,中共“长安部队”特支控制了三个渡口和两个车站后,粮食、食盐、子弹等物资得以顺利地运往浙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的抗日斗争。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到了1945年夏,“长安部队”已发展到了400余人,有步枪160支,短枪、冲锋枪30余支,马克式重机枪1挺,控制范围方圆150多平方公里,掌控了过往浙东的主要交通要道,为浙东新四军来往采办军需物资提供了便利通道与情报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安部队”一连在鲍自兴等人的率领下,从钱塘江石塘头登船奔赴四明山归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并随部队渡海北撤,后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中共“长安部队”特支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