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西山社区何以打造
基层治理金名片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003版: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海宁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许涛

“这里的特色课程有很多,我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过得都很开心。”今年夏天,西山社区坚持了15年的“爱心教室”继续开办,“专业社工+志愿者”的运作模式为150多名遇到看护难题的孩子托起多彩暑假。在西山社区,像“爱心教室”这样,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解决群众需求、获得广泛赞誉的公益项目还有很多。

西山社区地处海宁老城区火车站和老皮革城商圈,1.19平方公里的小空间内,常住居民超过一万人,有着典型的城市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特征,曾经面临诸多管理难题。但如今,西山社区已完成从“后进社区”向“幸福家园”的精彩蝶变,脱胎于社区治理实践的西山社区治理经验也已走出海宁。不禁要问,西山社区治理经验究竟有何内涵,何以推动城市社区高效治理?

西山社区辖区内多为老小区,老年人多,新市民多,需要社区引导、处理、提供服务的各类事情也多。社区想为群众办实事,但苦于“缺人、缺钱、缺资源”。如何改变局面?用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的话来说,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来破题,不断聚合辖区内外、社会各界资源力量,摸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共治之路。

时间回拨到2008年,面对劳资纠纷、家庭矛盾调解、新市民服务等事情,西山社区干部有一腔热血,但问题无法迎刃而解。困难面前,西山社区先后将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团市委等20多家单位作为社区党委联建单位,充实了社区管理力量,并逐步吸纳上市企业、异地商会、新阶层人士等社会资源组建服务“大矩阵”。近年来,各联建单位与社区共商协调,推进了公共自行车进小区、西山公园驿站改造等一大批群众关切的“身边小事”。

此外,西山社区还构建完善“社区—网格—楼栋”三级组织链,在金美凤的“头雁”引领下,形成了“书记冲在前、党员齐上阵、群众跟上来、社区活起来”的社区治理生动局面。

通过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各级组织建设,西山社区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党员骨干。比如从新市民成长为社区党委副书记的邓铌,善于矛盾调解、关怀空巢老人的社工柳灿,担任海宁市潮城治社培训中心讲师的徐齐……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出骨干带头作用,凝聚起社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坚实力量。

群众想什么 社区干什么

隆兴嘉苑是一个老小区,乱停车、乱堆放、乱晾晒等问题一度突出。有一次,社区在清理小区花园停放的僵尸车后,一大片场地空了出来。许多居民想着,这里如何再利用呢?于是,社区组织了“楼道议事会”,有居民说:“我捐两把椅子吧。”这个提议随即得到响应,没多久,一排“友爱椅”成了小区新风景。

如今,西山社区下辖的9个小区开出了“楼道议事会”“居民会客厅”“红管家驿站”等问需场所,及时掌握民情民意。

“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聚焦老百姓的需求找项目、做项目。”每当与人交流社区工作,金美凤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也专门开通24小时“金姐热线”,随时倾听群众呼声。

在日常工作中,西山社区面对着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化的问题,单靠政府层面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无法“大包大揽”去解决。后来,金美凤倡议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一个爱心联盟,链接群众需求端和社会组织“供给端”,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比如爱系列项目围绕失独家庭、残疾人、困难居民等群体展开;心系列项目体现心系海宁,承接基层治理中的政府化服务项目;家系列项目围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文明创建、社会关爱等工作。

千变万变服务群众初心不能变。西山社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群众需求有呼必应、一呼百应、未呼先应“三呼三应”工作机制,精准培育设计服务项目,把居民的“痛点”“槽点”变成社区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

发动群众 解决群众的事

群众的事,依靠群众来解决。这是西山社区的又一管理思路。十多年前,西山社区劳资纠纷等群体性事件多发,为扭转这个局面,社区就想着用“老乡管好老乡”的方式,在党员中选出颇具威信的新市民赵海龙,请他充当纠纷双方的“调解员”。

但化解矛盾只是解了燃眉之急,为让新市民融入本地生活,西山社区发起成立“温馨港湾”社区新市民管理服务中心,更加全面开展服务。每年举办吃年夜饭活动,在居民小区选举“新市民小组长”,推出“流动人口妇女共富赋能”等举措,让新市民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西山社区还借势成立川渝联合会、五朵金花民族工作室、“乡帮宁”新娘舅帮帮团等多家新市民服务组织,一批新市民党员成了志愿服务骨干。“跟着社区做公益”成为大家的共识。

四川人张清平原本来海宁只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但却在西山社区走上了公益之路。为了让四川老乡来海宁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他又开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把各类招聘信息送到老乡们手上。

目前,西山社区实现了从“替群众做主”向“请群众做主”的转变,将一批“爱管事”的居民转化为兼职网格员、楼道“红管家”、微网格长等社区治理骨干,形成“越参与越有劲”的良性循环。

凝聚社会力量 实现多元共治

西山社区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好事实事干一件成一件,越干资源越多。在金美凤看来,社区层面力量小、资源少,得“抱团做事”,搭建联动平台,寻找更多专业“棋手”,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力量。

西山社区在发起成立爱心联盟后,开始链接各类服务资源,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生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联盟初创时以爱心慈善为主,2018年之后聚焦基层治理工作,重点服务‘一老一小一新’”。爱心联盟秘书长朱金良介绍,“新二代”微心愿征集、留守儿童关爱等项目,累计服务新市民儿童3000多人次;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开展的“121爱回家”党员志愿服务项目,为全市上千名有走失风险的老人发放了爱心手环。

海宁市潮乡应急救援队是爱心联盟里的核心社会组织之一,队长倪海东已将参加志愿服务当成生活习惯。9年多来,他参加的救援足迹遍布省内外,救援队的出勤已超2000多次。海宁市反诈骗支援联合会则围绕“平安海宁”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反诈宣讲团,打造一个特色反诈品牌,推出反诈“N”进活动,目前受益人数超15万。

千招万招,有了资源汇聚才能出实招。西山社区目前已培育孵化43个社会组织,以“爱心联盟”为枢纽汇聚158家成员单位和2.7万名志愿者,有效破解“缺人缺钱缺资源”的社区治理难题。

文化聚心 打造幸福家园

1909年,沪杭铁路改道硖石,“送”来了发展机遇。如今列车依然穿境而过,西山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列绿皮老火车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在西山社区焕发新颜,华丽转身为一座充满书香的图书馆。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和文脉的延续,也让西山社区居民颇感自豪。

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文化凝心聚力作用?西山社区创新实施了“记忆修复”计划,建设“年代记忆墙”,以文化认同构建起守望相助的温馨家园。

同时,社区还将仁爱守信、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组织“百家宴”“邻里活动”等特色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出文化的社会和谐“黏合剂”作用,精心培育社区文化,打造精神家园,让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让“家在西山,就是心安”成为情感认同。

问效于民 检验工作成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西山社区将工作干得好不好、项目有没有实效,让群众来参与监督,交由群众来评判效果。

在相院里老旧小区改造中,有居民专挑项目建设毛病,甚至带有情绪。为了变堵为疏,社区邀请小区里懂工程、有资历的几位居民组成监督团,监督工程实施。他们有的爱管闲事,却也有着火眼金睛,真就发现了施工单位在材料处理上的一些问题。小区后续的一系列改造均实行工程监督的模式,微网格长、网格员、热心居民纷纷参与其中,确保了工程质量。

近年来,西山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群众进行评价,群众满意的项目继续保留,不满意的及时调整改进,形成群众“提事—议事—决事—评事”工作闭环。目前,社区服务项目群众满意率高、连续运行5年以上的占比超70%。

当前,西山社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从实践中产生的坚持需求导向、链接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参与等诸多治理经验,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正为浙江社会治理领域贡献海宁力量。

西山社区打造基层治理金名片。

开展邻里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