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佳冰
清晨8点,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活动广场上暖意融融,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牵头,与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教练、居民代表围坐议事,围绕老年居民需求敲定太极拳课程,还同步加入关节康复训练设计。一场公益课的筹备,藏着社区链接资源、呼应民需的治理巧思。
这是海宁基层治理的日常一幕。近年来,海宁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党建为魂、需求为基、创新为翼,引导社会组织、群众等社会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将2709个村民小组、4360个社区微网格织成治理网,推动治理力量从“单一”走向“多元”,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从跨域协同到法治护航,从精准服务到智慧赋能,海宁的实践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社工前往独居老人家中为老人佩戴定位手环。
孩子们在“快乐学堂”学习。
黄湾镇“法律明白人”张磊在分发普法宣传资料。
许村“四式联动”机制破解治理难题。
党建引领
织密社会力量参与“协同网”
“社区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群人的家园。”金美凤的这句话,道出了海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
西山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融合型大社区,1.19平方公里中常住居民逾万人。曾经,在这里,人员杂、脏乱差、矛盾多、治理难,种种顽疾数不胜数。“有次调解纠纷,一位新居民冲我们喊‘你们早干嘛去了’,这话像鞭子抽在心上。”金美凤说,正是这句质问,让社区党委下定决心,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于是,西山社区率先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社会组织党小组”三级体系,吸纳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以及21家共建单位,联动150余家社会组织,破解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该模式在全市推广,成立“潮城治社培训中心”。目前已孵化社会组织4100余家,平均每个社区18家,活跃度超80%,形成覆盖城乡的治理力量网络。
跨域治理中,党建纽带作用更显关键。许村镇地处杭海交界,翁埠、塘桥等三村与杭州钱塘、临平紧密相连,过去“河道各管一段、纠纷调解受阻”的问题突出。2019年起,许村镇联合毗邻地区6个村社组建跨区域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创新“四式联动”机制——轮值议事、项目领办、阵地共建、服务联享,为8.3万常住人口破解治理难题。
“一条河共治,让老百姓真切看到了诚意。”许村镇翁埠村党委书记翁子龙回忆,此前村民提出污水纳管需求,因管网需跨域接入杭州系统,项目推进缓慢,党组织启动轮值议事,组织两地党员、专家联合踏勘,最终推动6户农户污水跨域入网。
此外,海宁还构建起了“治理益伙伴”机制,以“爱心联盟”为枢纽,联动新联会、异地商会等资源。西山社区成立温馨港湾服务中心,新联会理事张清平带动成立新居民发展联合会,吸纳9家上市企业、240余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形成“以新联新”的治理矩阵,仅“乡帮宁”帮帮团就化解新居民纠纷近300件。
需求导向
打造社会力量服务“精准版”
“除了辅导作业,我们还推出趣味课程,让新居民能安心工作。”长安镇新联会会员、范大姐公益负责人范叶华说。她所说的,正是长安镇总工会2016年推出的关爱外来职工子女项目“快乐学堂”。该项目与海宁在2010年创办的“爱心教室”项目同源,又更具属地特色,将课堂直接搬进了企业里。截至目前,“快乐学堂”项目已开办十二期,服务新居民子女1500余人次,有超过720人次老师参与授课、1200多人次志愿者参与看护和管理,志愿服务时长总计达30000多小时。
在服务“一老一小”领域,社会力量持续发力。自从3年前,帮助迷路张大爷回家后,潮乡救援队队员每周都会上门探望,帮忙做家务、陪他聊天、带他看病。这样温暖的画面,在海宁已成为常态……“家人不放弃,我们永不放弃。”潮乡救援队队长倪海东感慨道。从5人发展到360人,潮乡救援队还承接了5个助老助小、救援公益项目,累计帮助失智失助老人、困难群众800余名。
再如,西山社区推行“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模式,梳理112项需求清单,定制65个服务项目,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同时众筹“919爱心基金”,确保服务长效运转。
这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正是海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社会力量精准服务的缩影。从全市来看,常态化服务项目超1200个,“老小弱新”服务占比达72.2%,精准回应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法治需求同样被精准捕捉。2022年起,海宁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星火工程,在党员、网格员等群体中选育1万余名“法律明白人”,覆盖2709个村民小组、4360个社区微网格。马桥街道丰收社区“法律明白人”陈浩琴,在业主因道闸收费起纠纷时,用《民法典》引导协商,顺利化解矛盾。企业领域,1437个企业(园区)微网格配备“法律明白人”,2023年以来排查安全生产隐患12万余个,化解劳动争议6000余起,为企业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创新驱动
激活社会力量治理“新动能”
“多亏‘益呼应’平台,老人走失能及时找到。”提及西山社区的智慧治理手段,居民们赞不绝口。该社区依托“141”基层治理体系,搭建“社区数字大管家”平台,对失智老人等重点人群精准画像,“益呼应”救助平台已为全市1200余位老人提供智能保护。
数字化赋能,让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效率大幅提升。许村镇则通过“片区组团+数字治理”创新跨域服务。在翁埠村毗邻区,300平方米的片区治理中心整合矛盾调解、应急指挥功能,墙上的数字消防地图标注128个消防栓、35条应急通道,实现火情“一键调度”。同时,通过党建联建,推动岗位信息跨域共享,塘桥村安徽籍务工者王师傅,就是通过这一渠道找到翁埠村的电焊工作。接下来,当地还将推广“数字治理云平台”,让跨域治理更智能。
机制创新上,海宁的“吹哨报到”模式让矛盾化解更高效。“法律明白人”发现纠纷后“吹哨”,法律顾问、社区民警、联村法官等“报到”处置,形成“发现-报告-处置-反馈”闭环。2022年至2024年,村(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率从54.03%提升至80.13%
此外,全市构建“4135”应消体系,吸收群众骨干充实应急力量,组建25个应急类社会组织,7支民间救援队伍累计参与救援2200余次,让社会力量成为应急治理的“生力军”。
如今的海宁,18.61万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会力量正以多元形式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
这场以党建为引领、需求为导向、创新为驱动的实践,不仅让海宁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