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明捷
最近,网上有个新闻火了,有人年年参加体检,报告上写着一切正常。可没过多久,却被医生告知“癌症中晚期”。为什么钱花了、时间花了,体检却像是白做了?
那么,体检真的是做了也白做吗?先说结论:体检不是走过场,而是一门技术活。
海宁康华医院肿瘤科医生王剑飞提醒,如果漏掉下面四个关键步骤,报告再厚也可能“报喜不报忧”。
第一步,先别急着抽血拍片,坐下来和医生“聊聊天”,专业说法叫健康风险评估。医生需要知道你的家里有没有人得过癌、平时抽不抽烟、喝不喝酒、工作压力是不是很大。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爸爸是肺癌去世,你又一天两包烟,那体检重点就得放在胸部低剂量CT,而不是普通胸片。
第二步,选项目,别只图套餐便宜。很多人一到体检中心,前台递上A、B、C三档套餐,一看C档最便宜,直接签字。结果胃肠镜、肿瘤标志物、乳腺钼靶全被砍掉。要知道,早期胃癌靠抽血是查不出来的,非得做胃镜不可;早期乳腺癌,彩超也可能漏诊,钼靶才是金标准。套餐可以省,但关键项目不能省。
针对不同人群,医生给出体检建议:
40岁以上:胃肠镜必须排进日程;
女性35岁以上:乳腺彩超+钼靶双保险;
长期吸烟或家族肺癌史:胸部低剂量CT;
乙肝病毒携带者:半年一次甲胎蛋白+肝脏彩超。
第三步,查出来小毛病,千万别说“明年再说”。体检报告写着“肺结节5毫米”“息肉0.3厘米”,很多人觉得不疼不痒就扔抽屉。事实上,早期癌症常常伪装成“小毛病”。正确姿势是带着报告去专科门诊,让医生判断要不要进一步检查、多久复查一次。很多早期肺癌、肠癌就是在这一步被及时“按”住的。
第四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留好历年报告,做动态对比。今年结节5毫米,明年7毫米,后年9毫米,虽然每次都没超标,但年年在长,就要敲响警钟。电子档拍照存手机,纸质档按年份钉成册。一旦需要看病,医生一眼就能看出变化趋势,节省大把时间,也少花冤枉钱。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体检机构应当怎么选呢?
王剑飞提醒大家,记住三看:一看资质,有没有卫健委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看设备,胃肠镜、CT、钼靶这些大设备是否齐全;三看医生,报告最后谁签字,是不是正经的高年资医师。小作坊再便宜也别冒险,毕竟健康没有“拼多多”。
体检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辈子的健康管理。今年身体倍棒,明年指标就可能翻船;今天漏掉一个胃肠镜,三五年后可能就变成晚期胃癌。把体检当成年终总结,把复查当成季度汇报,让疾病永远慢我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