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石冰 实习生 高偲瑜
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浙江省名中医的决定》。其中,海宁康华医院主任中医师曹建春荣获“浙江省名中医”称号。
一袭白大褂,笑容温和、待人亲切,诊治疾病时却一丝不苟、全心投入,这就是曹建春医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从医39年,今年61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一线,用仁心与仁术,默默践行着一名中医人的初心与使命。
从不甘到沉醉于中医世界
1981年初秋,夏日的余热还未散尽,浙江中医药大学迎来新学期。那一年,17岁的曹建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但他心里藏着一份不甘。
浙江中医药大学并不是曹建春的第一志愿。高中时,曹建春数理化成绩突出,因为喜欢大海的宽阔和探索不尽的深邃,原本第一志愿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和化学专业,而命运却带他叩响了中医的大门。那时的他对医学几乎一无所知,唯一一点缘分,大概就是语文课上改病句时,老师常笑着说:“曹医生又把病句治好了。”没想到的是,一句玩笑竟在日后成了真。
大一的生活并不轻松。背不完的药方、认不清的中药、学不完的理论,枯燥的学习让曹建春一度迷茫。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听不懂没关系,以后慢慢会懂。”就这样,他坚持到了大二。
转机出现在采药认药的课程上。一次次上山认药、亲手触摸药材的经历,让曹建春渐渐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从那以后,他沉下心来,真正走进了中医的世界。
实习期间,曹建春师从朱炼之、褚尔贤夫妇。朱炼之也是“浙江省名中医”,他医术精湛、对待病人耐心细致,深深感染了年轻的曹建春。每天回家后,曹建春都会认真整理老师的药方,仔细琢磨每味药的用法和辨证思路。也就是在那时,他默默立下目标,要成为像朱炼之那样优秀的中医。
好医生要和病人做朋友
大学毕业后,曹建春回到海宁工作。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线,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作为省脾胃病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曾师从浙江省中医院老院长、“全国名中医”王坤根,在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功能性胃肠病和慢性结肠炎等。
此外,他在慢性肾病、失眠、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治疗上也有着丰富经验,并长期运用中医膏方调理各类免疫力低下和虚损性疾病。科研方面,他成功申报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很多病人提起曹建春,说得最多的就是“耐心”“认真”。谈到看病,曹建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喜欢和病人做朋友,始终秉持“把自己姿态放低”的原则。他说:“如果医生高高在上,病人就不愿坦诚交流,病情容易被隐瞒,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尽管工作繁忙,曹建春从未停止学习,经常抽空看书、总结临床经验或听讲座,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些自拟药方。他还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医文化,培养年轻中医人才,至今已带教培养十余位徒弟。
退而不休,白袍仍是战袍
退休后的曹建春,本可安享清闲,却在人生转角处迎来了新的使命。海宁康华医院向他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以多年临床经验继续服务于民。那一刻,他心潮涌动——白大褂未曾真正远离他的梦,中医血脉始终在他生命中流淌。于是,他再度整装,重返诊室。
热爱未熄、使命在肩。曹建春很快成为海宁康华医院中医内科的“定盘星”。他常说:“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治人;不只看症,更要看心。”每一个经他诊治的患者,都能感受到那份传统医者特有的温和与细致。他开的每一味药,写的每一张方,都藏着数十年的经验与思考。
近日,当荣获“浙江省名中医”称号的消息传来时,曹建春正坐在海宁康华医院中医内科专家门诊内为一位老病人把脉。于他而言,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份责任的开始。
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心声:“如今虽已退,而不多休,这身白袍仍是我珍重的战袍。手执这份荣光,心中明白,它不单是过往的勋章,更是前方沉甸甸的托付;它提醒我,诊室方寸之间,唯有持续精进、不负信任,才真正配得上‘名中医’三字的分量。愿以余年之力,继续践行大医精诚,做患者心中一盏值得托付的明灯——那才是我向往的‘好医生’的模样。”
曹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