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潞 居秋渊
通讯员 顾依婷 孙豪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不仅有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还有一条关乎民族工业命脉的“生命线”——工厂西迁。1938年,海宁人沈鸿毅然带着工人和设备,穿越炮火、辗转千里,将技术与信念带到了延安。
位于海宁技师学院的沈鸿纪念馆,静静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奔赴延安”展厅中,陈列着沈鸿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书信和工作场景,见证了他从一位民营企业家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蜕变。沈鸿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文介绍:“沈鸿曾说,‘赴延安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大转折’。经过革命熔炉的锻炼,他从上海的小老板脱胎换骨,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1906年,沈鸿生于海宁硖石。1919年,13岁的他只身赴沪,进入布店做学徒,却对机器制造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刻苦自学,他掌握了丰富的机械知识。1931年,怀着“利民之用”的理想,他与师兄弟合伙在上海虹口创办利用五金厂。他们生产的“狗牌”弹子锁物美价廉,一举打破了美国品牌的垄断。嘉兴市文史馆馆员虞坤林表示:“他很勤奋,善于钻研。当时美国锁垄断市场,他觉得中国人也能造出好锁,就筹资办厂。果然一炮打响,打破了外企垄断。”
然而,很快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组织沿海工厂西迁,但仅补贴大型企业,规模较小的利用五金厂只能自费迁徙。张文介绍:“上海遭日军轰炸,生产无法继续。沈鸿与股东、工人商议后认为,绝不能将机床留给日军,最终决定自费内迁。”
1937年8月25日夜,两艘木船载着员工和10台机床,从苏州河启航。工人们在敌机轰炸间隙冒险行进,历经一个月艰险,终抵武汉。然而武汉的情形令沈鸿失望,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腐败无能。直至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他才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束曙光。
在武汉,沈鸿聆听了《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关于延安的演讲,深受触动。不久,他在三联书店偶遇老友陈振夏,对方悄悄透露自己计划奔赴延安,并建议沈鸿同行。
1937年12月,通过陈振夏联络,沈鸿来到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向办事处负责人钱之光表露了心迹:想把工厂搬迁去革命根据地延安。他还致信上海股东,征得他们支持。他想通过这封信,说服远在上海的股东同意把设备和人员继续迁移到延安。很快,董事会很快复电“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同意沈鸿前往。
沈鸿开始着手准备,取道西安前往延安。为了掩人耳目,他在共产党的建议下,佯装在西安考察汽车修配企业的选址,最终获得了国民党的信任,获得了一纸能让他四处通行的“迁移证”。张文说:“这么多机床和工人一起行动非常显眼,但有了通行证,行程就顺利多了。”
1938年1月30日,农历除夕,沈鸿接到通知:趁年关守军松懈,立即启程。他们顾不上吃年夜饭,连夜突破封锁,于2月4日抵达延安。
在延安,沈鸿带来的十部机床被誉为“母机”,成为边区工业基石。在茶坊兵工厂,这些机器生产出子弹、迫击炮甚至第一台自制印刷机。最令人称奇的是“马背工厂”——机床经微缩改造后可用两头驴驮运,灵活支持游击作战。
沈鸿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常睡在机床旁。他对待工艺极端认真,徒弟说“差不多”,他就追问:“差不多是差多少?”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兵工厂。
沈鸿三次获评“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毛泽东亲笔题写“无限忠诚”奖状褒奖他的贡献。这四字不仅是对其技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民族存亡关头坚定信仰的崇高赞誉。虞坤林补充道:“他凭借聪明才智与爱国热忱,在根据地制造油墨、打击敌人的武器和机器,为革命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上海到延安,从实业救国到投身革命,沈鸿的西迁之路不仅迁移了机器,更搬运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工业火种。这场跨越千里的“工业长征”所铸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历经风雨,依然熠熠生辉。
沈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