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26载坚守染缸
“磨”出色彩人生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003版:潮城·政经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顾雨晨 马晓涛

8月,潮城的暑气还未散去,火热的阳光依旧炙烤着大地。走进浙江恒生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印染”)的生产车间,一股热浪更是扑面而来——数十台印染设备正昼夜不停运转,染缸里升腾的热汽在空气中交织,车间内的温度居高不下。在这样闷热嘈杂的环境里,嘉兴良匠周天春一待便是26年。

周天春。

在恒生印染筒染一分厂的车间里,机器的嗡鸣是不变的背景音,操作台上一叠厚厚的染色工艺卡却格外安静。这些卡片边缘已被反复翻阅磨得有些毛糙,上面记录着客户需求、染料配方、染色参数等关键信息。每天看样对色、优化染色流程,是周天春日常的工作之一。

只见周天春坐在聚光灯下,不停地翻开染色工艺卡,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手中的纱线与色卡上,他将指尖轻轻捻过染好的纱线,又将纱线举到眼前,对照着色卡反复调整角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丝肉眼难辨的色差。

“染色这活儿,差一点都不行。客户要100%的还原度,我们就得拿出这样的精度。”周天春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像这样的工艺卡,每天要看40多份。”话音刚落,他又拿起刚染好的一批浅灰色纱线,与客户样品并排放置在光源下反复查看。几分钟后,他笃定地说:“偏浅了一点,得把染料比例再调整一下。”

随后,周天春立刻拿起笔,在工艺卡上快速记录、开单、核对,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迟疑。“这就跟医生看病一样,我得通过反复对比,找出颜色差异的‘病因’,要是有区别,就得‘开药方’。”周天春打趣地说道。这样的判断与操作,在他的工作中早已成为本能,而这份本能,源于26年印染生涯里,日复一日磨出来的本事。

多年的经验积累,让周天春练就了一项绝活:不用借助仪器,仅凭肉眼和手感就能判断纱线的问题所在。“有时候工人不小心加错了染料量,或者染缸温度没控制好,我一看纱线的颜色、摸一下手感,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一步、该怎么调整。”周天春自信地说道,这份绝活的背后,是他对每个生产环节的了如指掌,是无数个日夜在车间里的摸爬滚打,更是对这份职业深入骨髓的热爱与责任。

一线磨炼 终成印染“尖兵”

时间倒回1998年,20岁的周天春刚从高中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只身从云南老家前往广东寻求发展机会。彼时的他,对印染行业一无所知,却在机缘巧合下走进了一家印染厂,从此与染缸、纱线、色卡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就是在一线守染缸,每天面对的是染料和纱线,又累又枯燥。”周天春回忆道,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他将每种颜色的特性、不同染料的融合比例都记在笔记本上,反复琢磨,直到烂熟于心。

后来,凭借着肯吃苦、爱钻研的劲头,周天春被调往化验室,系统学习配色工艺。在化验室的日子里,他每天与各种色卡、仪器为伴,反复进行配色实验,练就了扎实的对色功底。“那时候为了调准一个颜色,要一遍遍地试,直到调出和样品一模一样的颜色时,才觉得心里踏实。”

在广东的10多年里,周天春从一线工人做到班长,再到车间主任,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这些经验,成了他后来扎根海宁的底气。

2012年,经熟人介绍,周天春加入恒生印染。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他一入职就担任大样师傅,负责纱线印染的核心把控。没过多久,因工作表现突出,他晋升为筒染一分厂副厂长,既要守好技术关,还要统筹生产质量。身份变了,但他对“精度”的要求始终没变。

在筒染一分厂里,每一根纱线从原胚到成品,都要经过胚纱、松筒、染色、拆笼、脱水、烘干、紧筒等8-10个环节,涉及操作员工130多名。作为分厂里的“大家长”,周天春每天都要穿梭在各个环节之间,从染料调配到染缸温度控制,从纱线脱水时长到烘干湿度调节,每个细节都要严格把控。

“以前是自己操作,保证手上的活儿不出错就行。现在管团队,就得让每个环节都不出错。”周天春说,印染行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染缸温度差1度、染料配比差0.1克,都可能导致品质的不过关,这不仅浪费成本,更会辜负客户的信任。

攻坚传承 磨就良匠本色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面料需求的激增,纺织行业掀起了一场新潮流。恒生印染也将目光投向了吸干速水、抗菌防螨等功能性面料领域。这项攻坚任务,自然落到了周天春肩上。

“这类面料对助剂选择和工艺把控要求极高,尤其是日晒牢度。”周天春回忆道,研发初期,团队遇到了诸多难题,例如选用的助剂与面料兼容性差,导致吸干速度达不到标准等问题。

“难题摆在面前,只能一点一点磨。”周天春没有退缩,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与车间,反复调整染色温度、助剂用量、烘干时间等参数。“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续泡在实验室和车间里。”

就这样,经过上百次的调整与优化,团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吸干速水工艺,日晒牢度也完全符合客户要求。凭借这项工艺,恒生印染成功拿下知名家居品牌的大批订单,打响了企业在功能性面料领域的口碑。

如今,车间里的印染设备更新换代了好几批,年轻的学徒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周天春依然坚守在一线。他主动把自己26年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从染料特性到设备操作,从应急处理到品质把控,毫无保留;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会和年轻员工一起琢磨、试验,用老匠人的严谨,攻克一个又一个生产难关。

“我跟周厂长工作11年了,他这人最较真,也最愿意教。”筒染一分厂业务员陈宏说,每周周天春都会组织技术探讨会,把生产中遇到的难点摆出来,他总能把问题拆解得条理清晰,带着大家一起找解决方案,“有他在,我们干活心里特别踏实。”

在周天春的带动下,车间里“老带新、新帮老”的氛围愈发浓厚,不少年轻员工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

从怀揣初心、初离云南的青涩小伙,到如今深深扎根海宁热土、获评2023年度嘉兴良匠的资深印染专家,周天春始终以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书写着成长轨迹,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

谈及与海宁的缘分,周天春语气里满是真挚的归属感:“我早就把海宁当成第二故乡了。”在他看来,这座城市不仅给了他工作上的奔头,更给了他生活上的安心。“我就想一直扎根下去,为海宁纺织产业的发展多做点贡献。”

正午时分,车间里的温度又升高了几度,身处印染一线的工人们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这个高热难耐的车间里,周天春用26年的坚守,将“匠心”二字刻进了每一根纱线里,用专业与担当,在潮城热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凡故事。

周天春与同事研究印染技术。

周天春与染料打了26年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