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凌姝燕
健身跑道上,居民脚步轻快;架空层图书角,笑声阵阵传来……
融得进城市,留得住乡情,这是马桥街道桐溪社区的日常,也是这个融合型大社区12年蜕变的缩影。
作为海宁最大规模的村庄集聚安置点,成立于2013年的桐溪社区并不简单。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8个村的拆迁搬迁户,以及众多商品房购置户、新居民租户。常住人口超1.6万人,桐溪户籍却只有237人。
“人户分离”曾是这里的痛点。居民办事难、社区治理难、邻里融入难,三大难题一度困扰社区发展。12年来,桐溪社区锚定“留得住、融得了、过得好”目标,融机制、融力量、融文化,想方设法调动社会力量。如今,“住在桐溪,就是一家人”已然变成现实。
桐溪社区融得进城市,留得住乡情。
织密服务网
办事不再“两地跑”
“大概在2018年,我跑到社区进行退役军人登记,人家一句话‘您户籍在先锋村,得去那儿办’就把我支走了。”桐溪社区居民沈文海的话,道出了曾经的无奈。
那时,“人户分离”像堵墙,居民身份在社区,服务却绑在原村。比如,社区统一考核“门前三包”,奖励却由原村发。经济基础好的村奖金高,经济基础差的村奖金低,居民抱怨“同域不同酬”。
这件事为桐溪社区探索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提了个醒:社区要真正“立”起来,必须把服务管理居民事项集中到一处。
破解这个难题,得从机制下手。
桐溪社区的第一步,是空间融合。规划建设时,社区没走同组连片安置的老路,而是选了“插花式”点状安置。原村落界限被打破,为后续治理铺了路。
更关键的是制度融合。社区党委牵头,联合8个建制村,建立起“1+8”协同共治机制。大家坐下来商量,厘清户籍地与居住地的政务服务权责边界。近年来,“办事规范、执行尺度、福利标准”慢慢统一,真正实现“事随人转”。
成效显而易见。眼下在桐溪社区,具体办事分三类,精准又高效。
涉及各村执行标准的事,协商办。比如年底慰问,以前各村标准不一,居民之间有攀比。现在社区牵头测评、定标准,其他8个村书记投票表决。经过几年时间,各类差距渐渐填平了,矛盾也少了。最近,社区家宴中心收费标准统一的事,也在协商当中。
需核定股权身份的特殊事,驻点办。建房报告审批等事务,必须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盖章。8个村便在桐溪社区设立轮值岗,各村工作人员按预约来驻点办理,居民不用再跑远。
民生简易事,集中办。如今,为老助餐申请、医保线下报销等五大类22条事项,8个村已经全部委托桐溪社区集中办理。值得一提的是,社区于2018年试点的“身后一件事”居住地全流程办理,还在全市推广。
如今,“住在桐溪,通办8村”已是常态。
融力量
汇聚共治力
居民变身“主人翁”
“以前停车靠抢,现在多了这么多车位,再也不用愁!”现在说起停车变化,居民的话里都是满意。
这变化,来自桐溪社区的“议口‘桐’声”项目。项目提倡自家事,一起议。当居民提了“停车难”的问题,社区、业主、物业马上坐下来商量。最后,一致决定用社区基金新增76个车位,难题就这么解决了。
在桐溪社区,治理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大家一起上”。
建强“基本盘”是第一步。在桐溪社区,村社干部、网格骨干打头阵,共建单位跟着上,搭起治理框架。更重要的是链接社会力量,“同栖共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了“大枢纽”。目前,社区有5家社会组织、31支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头干、社会组织专业干、居民群众主动干”的格局,慢慢形成。
目前,桐溪社区已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的服务模式。比如居民想卖菜,又不想破坏环境,“紫藤花”社工就策划了“共富菜篮”项目。用停车场设早市,靠居民公约定时段、定区域、定标准,既留住了烟火气,又创造了好环境。
专业社工和能人达人一起发力,治理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在“进城农民”赋能项目中,社区对接经编协会、马桥商会,开设家政、经编等培训班130多场次。1100位居民通过培训赋能找到了工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初期的3.1万元,涨到去年的7.5万元,年均增长8.2%。
这个过程中,河滨汇的网红主播来教直播,会织毛衣的阿姨成了巧手编织老师……居民在社区,找到了新价值。
除了鼓励社会组织自我运作、自我发展,桐溪社区还通过党建联建等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协同服务基层治理。比如,和辖区内的网约车党支部、快递党支部等开展党建联建,让新就业群体也加入进来。如今,网约车爱心车队的名声响当当。他们与社区2名需要定期血透的病人、23名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结对,提供送医等服务。
治理力量越来越强,居民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融文化
涵养家园情
邻里成了“老朋友”
“没想到我一个‘泥腿子’,到了桐溪也能穿旗袍、走红毯。”65岁的陆阿姨说起加入社区旗袍队的事,笑得特别开心。
在桐溪社区,这样的身份转变很常见。从农村拆迁搬迁户到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到“老朋友”,靠的是融文化。
近年来,社区在建设睦邻、友邻、乐邻、惠邻、美邻的“吾邻”文化的基础上,升级打造2.0版“吾家”文化,通过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策划共融文化活动、培育家园文化社群,在融入了新城的同时,留住了乡情。
公共文化空间,是“家”的载体。
社区用空间换资源,联合海宁二院等单位,用活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专门服务“一老一小”。鼓励居民盘活闲置空间,把架空层等改成图书角、聊天室,大家走出家门,互相交流。社区里560平方米的百姓健身房,居民刷脸就能进。此外,洛溪河健身跑道蜿蜒向前,高标准小球中心正在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市区一样好的资源。
共融文化活动,是“情”的纽带。
据悉,桐溪社区与结对单位、组织,在文化家园居家养老中心,每月开展“集体生日”,每周举行“简易手工课”“红色故事会”“快乐红歌班”“健康理疗”等系列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习俗”等,每月开展特色活动和主题周活动;文化活动还延伸至网格,结合节假日,网格内的“睦邻点”“家庭教育点”定期开展文化活动,普及新时代文化。
在一系列有温度的活动中,曾经各过各的邻里,慢慢熟络起来。同时,“爱跑”团、烘焙团、旗袍队……十几个兴趣小组,更是把有共同爱好的居民聚到一起,让大家从“同好”变成“好友”。
现在走在桐溪社区,没人说“我是某村的”,更多的人会自豪地说:“我住桐溪,我是桐溪人!”
汇聚各方力量打造“桐心盟”志愿服务。
简易手工课。
百姓健身房。
洛溪河健身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