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隆兴元年(1163),钱塘江泛滥,江水倒灌,横山西附近的长山河、长水塘受到严重水灾,区域内一片汪洋,农田都被淹没。由于汛期较长,导致颗粒无收,村里饿死了很多人。加之房屋被毁无数,很多农民无家可归,洪水过后,许多人成了难民,只得背井离乡寻活路。
村里有丁姓大户人家,老爷名叫丁兆言,是徽宗时期的举人,曾在京城谋事。靖康之变后,他归隐乡里,兴办私塾,教乡里孩子读书。看着私塾里的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并且人数也一天比一天少,丁兆言甚是忧心忡忡。
丁兆言有个儿子,在硖石镇横头街开米行,灾情来袭时,他抬高米价,想发横财。丁兆言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他亲自跑到米行,严厉责备了儿子。他的儿子很羞愧,当街下跪,跟乡亲们道歉。丁兆言命令儿子开仓放粮,救济村里的灾民。对于饥民来说,丁兆言的善举无疑是雪中送炭,村里百姓依靠他的支助渡过了难关,外出逃难的村民也陆陆续续回来了。但他家的米行却因此损失巨大,过了好几年才缓过来。丁兆言去世的时候,无数乡人感念他的恩德,给他送行,出殡的队伍绵延了十多里,泣声震天。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宋淳熙年间,皇帝宋孝宗派赵善悉任秀州(嘉兴)郡守。秀州是皇帝的出生地,皇帝很是重视,他曾多次亲自来当地体察民情,发现这一带地势低,多涝灾,便拨银五十万两,命赵善悉修建堰闸,兴修水利,护佑一方百姓平安。东山脚下那个三面环水的村落,也属于灾害重地,郡守便拨银千两在村落南侧筑了一个堰坝,建了一座桥和一所庙宇。村民惦念当年丁兆言的恩德,请求以丁兆言命名,赵善悉允诺,将工程分别命名为丁公堰、丁公桥、丁公庙。
这一带此后便以丁公堰命名了。有了堰闸的调节,再没有出现过大的灾情,百姓自从此安居乐业。丁公庙香火旺盛,元末时毁于战乱,丁公桥因年久失修后来也坍塌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为水泥拱桥。民国初许葆翰《鹃湖百咏》有诗:“丁公桥庙荡然无,堰上人家背两湖,长谷小湖通一线,过塘春雨入三吴。” (来源:活力经开多彩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