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菁
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国号大晋,三国结束,史称西晋。这一时期诸王纷争,战乱频繁,有历史著名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四分五裂。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称帝,东晋建立。东晋占据中国南方大片领土,中原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这是中国第一次人口向南方聚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开始融合。
这一时期的海宁,尚称盐官,出现了一位从河南新蔡迁居而来的干氏家族后人——干宝。
干宝(283-351年左右),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关于干宝的生卒年份,根据干氏宗谱,干宝五世孙干朴所撰《灵泉乡真如寺碑亭记》记载,以及《御制神道碑》碑文考证,应该是上述年份。他的先祖干长,东汉末年任京兆尹,参与惩治“十常侍”后弃官归隐,屡辞征辟不就,著有《颍川集》;祖父干统,三国时为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亲干莹,字明叔,号无暇,为吴丹阳县丞,进封立节都尉。兄干庆,字源长,仕为武宁县令。干宝有两个堂兄,一名瓒,任将军;一名松,任合城太守。干氏家族乃河南望族。至西晋永嘉元年(307),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这是干宝步入仕途的第一个职务。后因北方“八王之乱”祸及中原,新蔡地处中原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干宝父亲随中原人士举家南渡,投奔到干宝任所盐官避难。不久,因年老多病,于永嘉四年(310)病故。干宝将父亲安葬于盐官所属的青山南麓(今浙江海盐县澉浦镇)。随后把家迁到青山附近的灵泉里(今海宁市袁花镇),并在这里为他的父亲守孝。
干宝仕途自盐官起步,一路通达。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东晋建武元年(317),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绍兴)令,迁始安(今桂林)太守。东晋大兴元年(318)二月封关内侯。太宁元年(323),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咸和元年(326),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329)服阕回朝。永和元年(345)致仕,永和七年(351)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至今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二十六种,近二百卷。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纪》《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
自建武元年(317),干宝经中书监王导向晋王推荐领修国史,其间经历艰难曲折。由于得力部下郭璞被杀,推荐的葛洪因迷于炼丹修道而“固辞不就”,自己又要为母守孝等原因,历时二十余年终于完成《晋纪》一书,记载了西晋五十多年的历史,干宝因此被后人称为魏晋间之通人。晚年的干宝,告老还乡隐居于灵泉山林,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志怪小说《搜神记》。这部志怪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晋纪》和《搜神记》奠定了干宝在我国古代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地位,更成为小说家的一代宗师。
干宝去世后,皇上令昭德殿撰祭文悼念,追述干宝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干宝对巩固东晋政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特加封尚书令,“以表一代之儒猷,昭千秋之经,令世世子孙享公之德,永钦其令式”。
据管元耀《海昌胜迹志》记载:干宝故宅在县东南七十里,黄湾菩提山麓,有真如寺,本晋干宝故宅,周显德二年(955)改寺。清初诗人杭世骏有《题干令升故居诗》:“晋纪昔南运,常侍江左秀。易理超王韩,史例准迁寿。奇闻破荒冢,秘记烛阴岫。盐官隶新氓,撰谱族仍右。翠厂苔楹交,幽扃藤瓦覆。想见风雨深,檐笔此驰骤。陵谷嗟屡迁,兴废孰相究。浩劫落化城,彼法托弘宥。梵夹屑松花,香厨接岩霤。回首永嘉年,已阅万昏昼。滞淫信孤怀,睇盼振遗构。长谣答晚钟,何路奇贤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