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高音喇叭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0011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郑鸿

曾几何时,高音喇叭是农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多少过来人难以忘却的念想。电线杆上、公共场所、会场上皆有它们的踪影。最典型的要数露天电影,撑起来的大银幕旁必挂着高音喇叭。高亢嘹亮是它的特点,传得老远是它的魅力。只要高音喇叭一响,声音总能传到你的耳朵里,让你倍感亲切。当然,它也有招人嫌的时候,比如当你在高音喇叭附近与人交流时,得让有个大嗓门才行。

对于我们这些60后来说,记忆深处高音喇叭的故事似乎与“双抢”紧密相连。在生产队的时候,地里的农活全靠体力完成。而“双抢”又恰逢高温,要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种,可想而知,参与者的体力消耗不是一般的大。

为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当时每年“双抢”期间,公社广播站除了做好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外,还加添了一次田头播音,时间一般定在下午两到三点之间,内容一般为各生产大队的“双抢”进展情况,如“早稻应收多少亩,已收多少亩,晚稻应种多少亩,已种多少亩”等,以及期间涌现出来的奋战“双抢”的感人故事,大有催人奋进的意思在里面。当然还会播放一些好听鼓劲的革命歌曲,如《社员都是向阳花》《不忘阶级苦》《社会主义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至于样板戏《打虎上山》《智否》等经典唱段几乎天天都有。

在此期间,各生产大队也会紧随其后,利用自己拥有的播音设备,通过高音喇叭播报各生产队的“双抢”进展情况。时至今日,高音喇叭和“双抢”的故事还深深印在我们这些60后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我的脑海中,还镌刻着另外一个我与高音喇叭的故事。

当时,邻村有个叫王国民的赤脚医生十分喜爱广播。见大队没有专人发广播通知,耽误过许多事情,于是他就自告奋勇兼任了大队广播通知员一职。平时,他除了做好赤脚医生这一本职工作外,要发的通知他都认真播发好,从无差错,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王国民还经常会把自己的爱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中午至下午上级广播站停止播音期间,他总会隔三岔五地通过高音喇叭播放当时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及电影录音选编,如《地道战》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上甘岭》插曲《英雄赞歌》《我的祖国》等。每次听到这些优美动听的电影插曲,我和小伙伴们欢喜得不得了。我们边听边割羊草,有时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停下手里的镰刀,如痴如醉地聆听、不由自主地跟唱……

老王是个真正的广播迷。为了向大家分享更多的电影插曲和好听的歌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特地跑到上海自费买回来一台当时十分时髦的红灯牌收录机,把好听的歌曲从收音机里录下来,在通知播发间隙播放,以提高通知知晓率。老王的这个爱好也让我们大饱耳福。

电影录音选编也是老王的爱好,他隔三岔五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每到周末学校放假的时候,老王总要在午后通过高音喇叭时不时播放。电影录音选编是当时最受听众欢迎的文艺节目。

那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丝毫不输现在,如果谁家有台收音机,那么一到周末,收音机旁肯定围满了爱听电影录音选编的小伙伴。问题是听完一部电影录音选编起码要个把小时左右,会严重耽误割羊草。大人只要听到羊叫声不断,就知道自己孩子在偷懒。因此更多的时候只能忍痛割爱,不得不离开收音机,离开心仪的电影录音选编,出去割羊草。

自从老王把电影录音选编放到高音喇叭里播放后,我和小伙伴们乐得心花怒放。一听到电影录音选编那熟悉的声音传来,常常二话不说,带上镰刀和竹篮或草筐,就急急忙忙出门割草去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那诱人的电影录音选编也!现在,只要一听到《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经典电影录音选编,我就感到特别亲切。

如今,高音喇叭在农村里已经很难见到了,“双抢”也早已成为过去式。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载体数不胜数,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我们每时每刻沉浸在海量的资讯和服务中。不过,高音喇叭的故事仍在我的心头萦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