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沙可夫:
鲁艺创始人的抗战诗篇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0010版:海宁文絮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利芳

1937年10月,沙可夫离开上海到达陕北根据地,自由的空气扑面而来,宝塔山与延河沐浴在明亮阳光中,欢迎这位年仅33岁的老革命。

沙可夫,原名陈微明,1926年留法进修音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位干将,后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自此改名沙可夫。他多才多艺,在瑞金根据地,任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笔、中华苏维埃大学副校长,曾领导红色戏剧运动,作为苏区的教育先锋推动扫盲。抗战爆发后,他来到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重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到达延安,沙可夫最初接受的任务是负责延安新华通讯社工作,领导外电翻译和广播编辑。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就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原《红色中华》报改名)是一个组织机构。1937年1月迁到延安,同年4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沙可夫再次从事“老行当”。精通英、法、俄三国文字的他,担任新华社主任不足半年时间,在这个“窑洞通讯社”组织、审阅全部通讯稿,将延安的声音向外发布,并翻译大量的电讯稿,把国内外新闻收集起来供领导参阅。

多才多艺的他感受着延安蓬勃的朝气,产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

工作之余,沙可夫编导排演的大戏《广州暴动》于当年12月在延安公演。他不仅是创作者,还亲自参演,在剧中饰演张太雷烈士。抗战彻底激发了他的文艺细胞,沙可夫很快又创作了新的剧本,用四幕大型话剧来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1938年1月28日,《血祭上海》在延安公演,引发轰动,连演20多天,盛况空前。

当时,办一个影响全国的艺术学校的想法正在孕育。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倡议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

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鲁迅艺术学院,沙可夫作为筹建的核心成员。他一边筹备,一边招生,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从一无所有到开课,创造了大学建办史上的奇迹。

1938年4月10日,鲁艺正式成立,沙可夫担任副院长。他为《鲁迅艺术学院院歌》作词,开篇就道出宗旨: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的武器做我们的武器,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奋斗到底。吕骥谱曲之后,歌曲唱响在黄河之滨。

这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专门学校,在土得不能再土的窑洞里,竟办起了朝气蓬勃的“文艺沙龙”。文学系的学生办起了文学社团,举办诗歌朗诵会、作品讨论会等各种文学活动。

作为实际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沙可夫还兼任教务处长,全面负责教学组织和课程建设。他奠定了鲁艺教育方针,涵盖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大系,亲自设计课程,邀请冼星海、吕骥、何其芳、周扬等名家任教。沙可夫特别强调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作、教育与革命“三结合”原则,被师生称为“鲁艺的基石”。

激情:“延安文艺”创作的花样年华

鲁艺从初创时期的延安北门外云梯山麓的文庙台,搬到了东郊的桥儿沟,进入延安唯一一座西洋式的建筑。这座1925年西班牙传教士用石头和青砖建起的哥特式建筑,大礼堂可容纳五六百人,高耸入云的尖塔,在黄土地上非常惹眼。鲁艺的入驻,使这里成为革命文艺的圣殿,延安地区的文艺中心。

“革命圣地”吸引着青年从四面八方而来,活力满满。在抗战的氛围里,延安的文艺晚会特别多,有时一两天就举办一次。

大会开场后,大家往往会鼓掌让沙可夫表演节目,他或弹着风琴高唱《伏尔加船夫曲》《快乐的人们》等歌曲,或跳一段苏联红军舞蹈。而自己的节目告一段落后,他会点名道姓让到访延安的各界名流走上前台参与表演,如请丁玲到台上唱湖南小调,甚至陈学昭也被请上台去唱了法文歌。

这位活跃在延安的文艺干将,积极倡导“新现实主义”,亲手创作了多部反映抗战的戏剧,如话剧《团圆》以“七七”事变为背景,以故事鼓舞军民士气,反映共同抗日的精神。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鲁艺发挥“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从1938年3月上课到1939年冬季,不到两年的时间,演出戏剧160多场,观众约9万人次,剧目多达50余种,在宣传抗战、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催生:《黄河大合唱》成为经典之作

全面抗战打响后,抗日救亡燃起艺术家的创作高潮。

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了沙可夫署名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聘书,邀请他到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当年11月3日,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到达延安。繁忙的音乐教学、创作等活动之余,他很快融入延安活跃的文艺生活。初到鲁艺,在沙可夫的安排下,冼星海就和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共同创作了《生产大合唱》。

1939年的春节,延安过年喜气就被日军飞机的轰炸冲了个干净。冼星海的住所附近遭遇了大轰炸,一下炸死了47个人,冼星海保存多年的创作手稿,也在墙倒屋塌的瞬间化成灰烬。日军兽行并不能带来恐惧,反而激起了对胜利的渴望。写一部大作品,一部对得起这个苦难深重的大时代的作品,成为艺术家们的共同心声。

1939年3月,张光年在晋西战区坠马受伤,到延安诊治。沙可夫约上冼星海前去探望。病床上的张光年把在黄河边上行军时写的诗,躺在病床上口授,由人笔录,改写成大合唱的歌词。当沙可夫接过歌词,胸中激情如壶口瀑布强烈迸发——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滚烫的诗句在瞬间点燃起冼星海心中的火焰,他自3月26日开始谱曲,他的妻子钱韵玲每天给他熬红枣汤。张光年知道他喜欢吃甜的,就向沙可夫说起,能否给音乐家买一点水果糖。可是以延安的艰苦条件,上哪儿去找水果糖啊?

但沙可夫会想办法。他托人从西安买到2斤白糖,放到冼星海的窑洞,音乐家笑了。神思倦怠,撮一口白糖,苦战6天6夜,传世名篇《黄河大合唱》雄壮激昂的曲调,横空出世。

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延安,《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同样遭遇曲折,上哪找一个完整的乐队啊?有困难再找沙可夫。他翻译的《奥赛罗》,为让延安军民理解,曾将莎剧古典用词改为当地口语,演出时用油灯打光,羊皮袄做戏服,成为延安“土法演经典”的佳话。

排练《黄河大合唱》,“只能是有什么乐器都尽量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和一些打击乐器”。为了满足演出需要,沙可夫和冼星海一起动手制作,将汽油桶改造成低音提琴,成为乐队低音声部的支柱。缺少打击乐器,冼星海就采用大号搪瓷缸子,把大家伙的吃饭勺子收集了一大把放在搪瓷缸子里,又创造了打击乐器。

如此简陋的条件下,《黄河大合唱》首演大获成功。延安的艺术家在用音乐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的不屈不挠,奏响了中华大地的最强音。

慧眼:培养革命文艺骨干的“伯乐”

沙可夫在鲁艺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一年多时间,却成为初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奠定了鲁艺“革命性、实践性、大众化”的基因,又营造民主包容的治学氛围,鼓励不同艺术流派探索,使鲁艺成为当时延安思想最活跃的阵地之一。

沙可夫的慧眼,还用来发掘和培养人才。仅过一年多时间,鲁艺培养出的首批艺术人才,就活跃在战争前线和敌后根据地。名满天下的郑律成、刘炽、王昆、钟惦斐、贺敬之、于蓝、黄钢等著名艺术家,一辈子都忘不了鲁艺的生活。

1939年初,日寇突然增兵华北,妄图西进。中央决定东征敌后,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华北联合大学应运而生,沙可夫任文艺部长。

他带领鲁艺师生东进,在根据地开拓文艺运动与文化教育事业,组织领导文艺工作者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创立农村新文化教育基业。通过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等,使古老的土地鼓荡起新风。到1943年,边区建有700多个剧团。鲁艺通过文艺活动直接参与抗战宣传,例如实验剧团、合唱队等组织深入前线演出,将文艺与军事训练结合,形成“能文能武”的文艺队伍,教学和实践皆为抗战服务,堪称“文艺赋能”的尖兵。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沙可夫接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新解放区的文化建设,又成为他的主战场。

沙可夫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