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冰如先生工作照。
盛强(右一)、沈杨(右二)捐赠都冰如档案。
■记者 凌姝燕 马晓涛 通讯员 王菲菲
日前,现代装饰美术家都冰如的外孙——盛强和沈杨,怀揣着家族的重托,从上海来到海宁,将一批珍贵档案捐赠给市档案馆。这批档案包括都冰如的书画作品、印章拓片、个人收藏、影像资料等,为海宁文化建设再添新彩。
都冰如(1903-1987),字能,别署阿都、九五客,海宁袁花人,是中国现代著名装饰美术家,与丰子恺、万籁鸣等齐名,以融合诗、书、画、刻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闻名。
此次捐赠的档案中,就有不少都冰如的代表作。比如他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苏轼的《金山寺回文诗》为题创作的综合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还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其中,郭沫若为其代表作《长恨歌诗画》题词:“冶画诗于一炉,浑倏忽于千古。”
都冰如为后人留下的,除了独特的艺术财富,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想要做好一件事,不但要对它感兴趣,还要专注。”在盛强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有一个画面挥之不去:“外公每天早晨起来就开始画画,我感觉就像现在一些年轻人爱玩游戏,对他来说,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乐在其中。”
都冰如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谨。同样以《长恨歌诗画》的绘制举例,都冰如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历经近半个世纪,七易其稿,至作品完工装裱即将问世时病逝。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他心中也有着家乡情结。”沈杨虽然和外公接触不多,但他从母亲口中得知,外公都冰如生前常常谈起海宁。近4年,他和其他家族成员积极与海宁市档案馆接洽,用心整理都冰如各类档案,希望外公的作品能回到家乡海宁,让更多人了解其艺术创作的同时,为家乡文化建设出力。
对于市档案馆来说,都冰如档案的捐赠,丰富了海宁名人档案库中的书画类档案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市档案馆的收藏水准。“我们将会对这些书画进行扫描整理、专业保管,同时利用好、宣传好,使之成为海宁擦亮名人文化品牌、推动名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市档案馆管理利用科工作人员郁秦表示。
长恨歌诗画(部分)。
都冰如珍贵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