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付赛红
在人口结构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一老一小”成为基层社区服务的关键群体。他们一头连着“夕阳”的温暖,一头系着“朝阳”的希望,是千家万户的情感所系,更是社会和谐与幸福感的温度计。近年来,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海宁市社区学院)以“老少共学”为切入点,推出系列公益课程,借助智慧教学与代际互动,不仅破解了“隔代沟通”的现实难题,更在潮城海宁编织出一幅温暖有力的民生图景。
从“代际隔阂”到“共学共建”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变化,老人与孩子之间共同语言减少、陪伴质量下降,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隐痛。一边是老年人渴望融入时代、延续社会价值;另一边是孩子期待陪伴、需要在亲情中成长。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老有所乐、幼有所学”,是海宁学院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2025年,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海宁市社区学院)创建的“潮城老少共学营”被评选为浙江省首批老少共学实验基地。以此为契机,学院依托“潮学通”终身学习平台,推出三门以动手、益智为特色的实践课程——魔方、剪纸和珠心算,建有“潮魔坊”“潮智阁”“潮趣园”等专用功能教室,面向全市村(社区)开放线上预约,推动“祖孙同堂”成为社区教育新常态。
以三门课程,激活代际共学新场景
在南关厢社区的魔方课堂上,年过六旬的刘畅正手握魔方略显生疏地转动,身旁刚上小学的孙女则耐心讲解每一步还原技巧。“以前觉得这是小孩子玩的,现在一起学才发现乐趣无穷!”刘畅笑着说。自参加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海宁市社区学院)推出的祖孙共学课程以来,小孙女从基础还原到十字定位,一步步带领奶奶走进魔方的世界。
“魔动社区”少儿益智公益培训是海宁学院“老少共学”基地的核心课程。在教师林小英及其魔方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基地已逐步开发出纸质读本、教材、系列微课及游戏闯关等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构建了富有趣味性的课程体系。此外,项目还持续开展魔方讲师培训及社区推广活动,助力魔方教育走进更多家庭和社区。
“平时忙于家务,很少有机会像这样静下心来陪孙子专注做一件事。”参与活动的徐连感慨道,“看到他认真学剪纸的模样,心里特别暖。这类既能体验传统文化,又能与孩子携手完成作品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感觉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了。”
活动中,非遗剪纸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也让优良家风借助剪纸艺术悄然传递。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的心理辅导老师沈凤飞长期钻研剪纸技艺,并将正念减压理念融入教学过程,让祖孙间的亲情在轻柔对话中自然流淌。她所开发的《“一老一小”控情剪纸》课程,已于今年7月在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空中课堂”展播。
“珠算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学习珠心算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还能辅助他们完成数学作业,”硖石街道西山社区的老年学员表示,“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受传统珠算的魅力,也享受到智慧传承的喜悦,亲子关系也更近了。”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珠算教师钱竹影运用“珠码手指操”等口诀,以及“大拇指加食指”等朗朗上口的指法儿歌,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熟练操作算盘,激发他们对珠算的浓厚兴趣。课堂上,孩子们认真跟随老师拨珠、听算,课堂氛围积极而活跃。
不止于课堂,更见社区治理新路径
自7月10日至8月10日,“老少共学基地”已累计开展送课活动107场,覆盖全市38个社区及相关单位。课程不仅深受孩子与老人的喜爱,也收获了来自社区和家庭的广泛认可。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统计学员反馈显示,这类活动显著增进了代际情感交流,改善家庭互动氛围,真正让“陪伴成为最深情的长效教育”。
后续,学院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及影响力,增设更多学习场所与活动设施,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和社会组织共建“一老一小”学习场景,培育学习型家庭,促进代际共学互助,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助力建设老年和儿童友好城市。
“老少共学”不仅突破了传统技能培训的范畴,更探索出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一种新型实践路径。通过低门槛、高互动的课程设置,把老人和孩子重新拉回同一时空,在共学中重建信任与陪伴。这不仅是一场教育的创新,更是一种社区温度的传递。魔方在指尖流转,剪纸在纸面生花,算盘声中跃动智慧。每一堂课,都是代际之间的一次靠近。老师和学员们共同写下的是潮城最温暖、也最动人的日常风景。
“潮城老少共学营”带动老少学员体验特色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