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银淇
通讯员 周炤 顾雨潇 朱骏杰
本报讯 从车间里的智能设备到产业链上的绿色实践,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一点点勾勒出海宁传统产业向新而行的清晰轨迹。近年来,海宁传统产业凭借“智改数转”与“扩绿增效”两大有力抓手,打破发展瓶颈,一步步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焕发出全新生机与活力。
“锅炉是工业企业的心脏。”位于长安镇的浙江特富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洁净能源热能装备领域。在大众印象中,锅炉常与“大、笨、粗、脏”的能耗大户标签挂钩,而这家企业却凭借优于国家标准的能效和清洁燃烧技术改写了这一认知。
比如,煤锅炉的效率仅70%左右,且其排放物质易导致酸雨。于是,特富发展改烧清洁燃料,如天然气后,其效率可跃升至90%以上,节能增效、绿色环保一举两得。如今,特富发展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每立方米不超过30毫克,优于国家标准。
这是深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推动传统产业“扩绿增效”的生动实践。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在企业积极谋划绿色发展同时,政策的春风更为产业转型注入动能。
去年,《海宁市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若干举措》《海宁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相继出台,从绿色化改造奖励到设备更新行动,一系列利好政策以“绿”赋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据印证成效:今年1-7月,全市绿色化改造项目数同比增长3.6%,节能量同比增长8.2%,制造业向“绿”向“新”转型的态势愈发鲜明。
企业的“扩绿增效”往往与“智改数转”息息相关。去年,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上榜2024年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厂,背后是年产12500万平方米功能性环保新材料技改项目带来的6598吨核定减碳量,是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后远低于限额要求的排放数值……
当前,海宁不少传统企业都希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为此,我市搭建起经编“产业大脑”“创新云图”等平台,助力企业链接创新未来。
点开“潮科技创新云图”微信小程序,经编产业5大核心领域、21个产品品类的脉络清晰可见,数以百计的院校创新成果定期更新,企业轻触屏幕便能找到适配的科研力量。这一产学研合作智慧平台,精准打破了长期制约产业升级的“信息孤岛”,为占据全国20%产业规模的海宁经编注入创新活水。
从省级未来工厂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两年海宁企业的“智改数转”成果斐然。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中,火星人厨具、正泰太阳能等企业榜上有名,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其实,在海宁的大小企业生产车间里,都充满了“智慧”气息:走进海宁市华成纺织有限公司的数字生产车间,百米水刺无纺布生产线鲜见人影;探访浙江艾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机械臂与工人默契配合,电子屏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置身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员工”忙碌于加工、运输、检测各环节,智能化生产让企业万元产值成本降低21.11%……智慧因子已深度融入生产肌理。
当下,“智改数转”与“扩绿增效”双轮驱动,正引领海宁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随着老传统被新技术赋予新内涵,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型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海宁的工业经济也不断积蓄力量,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