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百年沪杭铁路见证抗战历史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0008版:爱海宁·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1937年末,淞沪会战失利,海宁多地陆续沦陷。“为了抵御游击队的进攻,日本人在沪杭铁路沿线建立了大量碉堡。”海宁地方文史资料研究者陈飞指着斜桥火车站的炮楼告诉记者。走进炮楼,记者发现炮楼营房墙顶还糊着一些日文的报纸,包括《大陆新报》《大阪每日新闻》等,部分报纸字迹清晰可辨,主要涉及当时日军报道的交通建设、军事新闻等,这些也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日军在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硖石等地,沿着沪杭铁路设置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炮楼或碉堡,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也围绕这些日军据点展开。

沿着斜桥火车站向东大约3千米,就到了位于仲乐村的师姑桥炮楼。这座炮楼由一高一低两个远程碉堡和营房组成,保存十分完整。陈飞告诉记者,师姑桥炮楼依师姑桥港和沪杭铁路而建。当年,除了师姑桥港,斜桥镇其他南北向的河道都被填埋。这里是唯一一条南北向的水上通道,日军安排了重兵把守。

“从碉堡的这个枪口打过去,直接把干农活的村民打死了。”郭乃照今年79岁,老家就居住在沪杭铁路边,距离师姑桥炮楼只有几百米。当年,东西向的沪杭铁路沿线,南北两侧房子烧光,树木砍光,光秃秃的一片。日军对于当地百姓,更是稍有不满就开枪射杀。日军一支小队驻扎师姑桥炮楼后,郭乃照的父母就逃难到余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仲乐村,郭乃照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听到了很多日军在村里的暴行。“日军凶残成性,在炮楼下残杀了30名村民。”陈飞说。

当年的斜桥没有砖厂,日军为了修建炮楼和其他工事,在主要道口设置障碍,强迫过往的百姓每人上缴几块砖头。2015年8月,记者找到斜桥镇的姚妙春老人,据老人回忆,当时他想要去舅舅家,就得穿过铁路,每次都得带上一块砖作为通行证。陈飞深入研究过这段历史,走访了大量老人。“村民上街都要拿着砖头,还要弯腰鞠躬地叫皇军,可以想象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卑微。”

长安镇的地方文史资料研究者方林峰平时爱好收藏,他收藏了几十份和海宁相关的日军侵华实物,其中包括日军绘制的海宁地图、通行证、长安宪兵队特务队铜质证章等。海宁沦陷后,日军大肆掠夺资源,方林峰向记者展示了两份佐证:一份是日军要求长安华中会向上海输送蚕茧丝绸的手书,另一份是长安运河下河轮船码头至崇福之间的水路货物航道通行证,上面注明了证件编号、持证人姓名、通行航线以及有效时间等信息。“当时,日军对长安的铁路、水路控制非常严格,这张通行证的时效只有一个月。”方林峰说。

海宁沦陷后,中国军民的奋起抵抗一直在持续。为了方便关押和震慑抗日积极分子,日军把长安老街上的陈家别墅地下室改造成了水牢,关押爱国志士。“那些被关在水牢里的,都是英雄。”方林峰说,很多爱国志士牺牲在水牢之中。

日本投降后,陈家别墅变成了共产党的一个秘密联络处,后来又改成校舍、工厂等。2012年,当地政府投入资金整修,恢复了它的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沪杭铁路进行改造,不仅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整条铁路也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记者 周志伟 张平

  实习生 郑湘霓

一百多年前,海宁人民等来了一声由远及近的火车轰鸣。这条横跨海宁境内41.26公里的沪杭铁路,也是浙江第一条铁路。当时在海宁境内,设立了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硖石五个站点。斜桥火车站,这座矗立在斜桥镇镇北的百年老站,自1909年建成以来,便见证了沪杭段铁路的抗战历史。

师姑桥侵华日军炮楼。

炮楼内部。

手书。

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