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资助学生27名 发放助学金12.3万元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爱海宁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程石冰 杨馨蕾 冯季诚

  实习生 范琛央 周诗瑶 赵厉锴

这个夏天,潮城的爱心,比阳光更热烈。8月20日,第17季“弄潮儿成长计划”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海宁市传媒中心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齐聚一堂,为“弄潮儿”们送上支持与关怀。

17年来,“弄潮儿成长计划”步履不停,爱心一直在传递。自今年7月21日启动以来,经过前期报名、初步筛选、走访等,最终筛选出27名“弄潮儿”学子。其中,本地学子21人,武义、黑水学子6人。本次助学金发放标准为大学生每人5000元、高中生每人4000元,共发放助学金12.3万元。

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

■记者手记

发放仪式现场,小敏(化名)作为受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小敏今年18岁,是四川内江人,跟随父母在海宁生活多年。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不幸的是,去年,她的父亲回老家探亲时突发疾病去世。父亲的突然离开,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更加艰难。十多年来,这一家三口挤在厂里的宿舍,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一个正式的卧室。小敏的“房间”是用客厅隔出来的简易空间。除了日常生活开销,小敏的父母还要定期寄钱回老家,赡养年迈的外婆。

即便生活艰难,小敏从没有放弃努力。今年,她以总分534分、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嘉兴南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录取。然而,这个好消息让她既欣喜又忧虑。虽然家里有一些积蓄,但四年的大学生活无疑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弄潮儿成长计划”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时伸出援手,帮她托起了希望。

“‘弄潮儿成长计划’的助学金,于我而言,是黑暗里照进来的光。它不仅缓解了学费压力,更让我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与温度。这份帮助不是简单的经济支援,是认可,是期许,是让我有勇气继续逐梦的底气。”小敏表示。

小敏说,成长路上,所有人都是“弄潮儿”。或许会被浪打翻,或许要逆着风游,但只要有一点光、一点助力,就要重新站起,迎浪而上。这份助学金是推着她向前的浪,她会带着爱心人士们赋予的力量在求学路上踏实奋进,在生活里乐观担当,努力把命运给予的“苦难剧本”,改写为充满希望的“成长篇章”。

关于未来,她有清晰的憧憬。大学四年,她计划把服装设计专业学透,从面料肌理到剪裁工艺,从时尚趋势到文化融合,让手中的设计稿既能承载个人热爱,也能成为谋生的力量。小敏希望用专业知识站稳脚跟,让母亲不再为生计发愁,更想把这份收到的善意传递出去。未来若有能力,也去帮衬那些和曾经的她一样,在困境中挣扎却不放弃的人。

点滴善意汇成爱心大潮

众力所向,山海可平;爱心所至,未来可期。这些“弄潮儿”的身后,是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他们默默付出,用自己的一份心意,为孩子们的未来添了一份光亮。这些人里,有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付出的老面孔,也有刚刚加入的新朋友。

“海宁是座大爱的城市,奔腾着滚滚的爱心之潮,我们是爱心大潮中的几滴水,献一点爱心,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解燃眉之急。”爱心人士代表曹汉华上台发言。

自2012年以来,爱心人士陆惠熊每年都参与“弄潮儿成长助学计划”。除了自己参与,他还带动身边人一起参加。在他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爱心人士踊跃参与,点滴善意汇聚成潮水,涌向需要帮助的“弄潮儿”们。今年,他参与帮助3名“弄潮儿”,个人捐款5500元。

“希望‘弄潮儿’们不要放弃,困难是暂时的,在你们身后有很多人在关心着,盼望你们振作起来,愿你们在学校好好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爱心人士左春泉从第1季起就开始关注并参与捐助,这些年来从未间断。今年活动刚一启动,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今年是爱心人士刘元全第4次参与“弄潮儿成长助学计划”,为一名大学生“弄潮儿”捐赠5000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他刚参与过“61个小小心愿活动”。“每次看到这样的孩子都很有触动,希望这份力量能帮助到他们,让他们生活和学习由苦向甜。”刘元全说。

爱不在大小,贵在行动。每个默默奉献的爱心人士,都是生活中的无名英雄。他们像星星之火,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需要帮助的学子。一点一滴的善意,如涓涓细流汇聚,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力量。

17年步履不停温暖不止

回望来时路,“弄潮儿成长计划”已经累计资助442名学子,发放助学金近200万元。这不只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座城市持续奔涌的善意长河。

在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我们被小敏的发言所感动。在之前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她在逆境中咬紧牙关的模样,那也是许多“弄潮儿”的缩影。在我们看来,他们不应是被苦难定义的弱者,而是真正在风浪中努力向前游的“弄潮儿”。助学金对他们来说,不只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句沉甸甸的“我相信你”。

而这份相信,来自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中有像陆惠熊、左春泉、刘元全这样一次次毫不犹豫站出来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孩子过得甜一些”这样最朴素的念头。

十七年,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足以让善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我们常常在想,什么是“弄潮儿”?也许它不单指勇于拼搏的学子,也包括这些默默托举、静待花开的普通人。他们没有站在光里,却始终是照亮别人的那盏灯。

发放仪式结束时,窗外暑气未消。但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比阳光更有力量。那是17年未曾间断的陪伴,是442个年轻学子被轻轻托起的瞬间,是海宁这群善良的人,一次又一次,选择与潮同行、向爱奔赴。

爱心人士代表

寄语“弄潮儿”。

“弄潮儿”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