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旻星 王璐姚
“书记吃饭了吗?”
“书记又要去忙什么啊?”
8月一个寻常周末,盐官镇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如同往日走在去村委会的路上,村民一句句亲切朴实的问候不绝于耳。
这条路,金正华走了26年,一路可见别墅俨然、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和乐的景象。这位大家眼中的“时髦书记”,如今让每个人感受到了“不在世外,却在桃源”的美好生活。
金正华(中)走访花卉企业。
然而,过去的桃园村,是另一番模样。
它曾是海宁的“落后村”,泥路坑洼、河道淤塞,村集体账户常年赤字,连村干部工资也时有拖欠,仅有的几家村办企业因管理不善而停产,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乘风破浪,仿佛刻在了海宁人的基因里。
1999年上任的金正华便以破釜沉舟之势开启改革:他顶着压力追缴企业拖欠款,处置低效资产;借政策东风改建标准厂房,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有了标准厂房的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随后村里的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由此升级,点滴之间提高着村民的生活质量。
时代风口转瞬即逝,新的挑战很快到来,面对产业集群外迁的冲击,金正华把目光投向更高维度的多产融合——2020年引进头部园艺品牌“塔莎的花园”。
王天云是土生土长的盐官人,也是“塔莎的花园”联合创始人。为了能让年轻人回乡发展,金正华下了工夫。为了保障项目用地,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仅仅15天,就从71家农户手中流转出100亩土地。同时,双方在无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创新探索出“村入股+企运作”的村企合作模式,由村合作社投入800万元进行一期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塔莎园艺可直接“拎包入住”。
在桃园“安家”第一年,塔莎园艺的销售额就冲破5500万元,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这其中,村集体经济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和设施租金,同时还按比例参与分成,“塔莎发展了,我们村里的收入也增加了。”金正华介绍,不仅如此,塔莎“共富工坊”还带动了本村164位农户实现就业,加上周边基地的外延效应,共为盐官镇提供了668个就业岗位。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桃园村集体收入目前达到860多万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提升到5.47万元。
组团发展
打造“大桃园”美好生活
“敢向潮头立”,这是海宁人的特有的胆识与魄力。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金正华也不例外。当他看到塔莎园艺日益增长的发展动力,不免担忧:“我们村的土地是有限的,塔莎要升级规模,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自身土地瓶颈和邻村寻求产业出路的需求,金正华萌生了组团发展的思路:“我们缺地,他们缺销路、技术,大家取长补短,通过资金、土地等入股,抱团发展花卉产业!”
就这样,小小的花田,在盐官绽放出了绚丽的“共富花”。目前形成了“大桃园”片区抱团发展新模式,以塔莎为纽带、桃园村为核心,先后有桃园、郭店、新星等村加入,辐射带动周王庙、丁桥等周边镇村的发展,并同步开发5条片区文旅路线,建成19个共富工坊,提供就业岗位1380余个。
为了防止内卷竞争,盐官镇引导各村进行差异化种植,如桃园村种植康乃馨、万寿菊,红友村种植朱顶红,郭店村种植月季、绣球等,200多个花卉品种实现合理分布、统一产销。
每个进入组团发展的村每年都会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分红。算下来,一个村集体每年有2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收益。
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在“大桃园”逐渐具象化。
“今年7月,我们接待了一批上海游客,他们在这里游玩了3天。”金正华分享了他们的线路安排,第一天在桃园村赏花、住民宿,第二天去盐官潮乐之城观潮,第三天去广福村水果采摘……这都得益于“大桃园”的有机融合。
这几年,金正华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共富经验”推出去。过去一年,海宁市共富培训中心共接待省内外培训班532批次,创收680多万元。
让金正华欣喜的是,“大桃园”的美好生活,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更掀起了年轻人回乡潮。“不久前的一个直播培训班结束之后,有6位年轻人留在了塔莎园艺,青年在我们这里学到了技术,我们又为企业提供了人才,这是三赢。”
城乡融合
住在村里“很时髦”
年过半百的金正华,精神头十足,当地不少人称他为“时髦的金书记”。这份“时髦”,其实更体现在他与时俱进、热爱学习的思想和理念上。
2011年,整体规划建设新家园时,为让村民接受小独栋的审美观,金正华把每家每户的年轻人都叫来,带着他们去周边的明星村和社区参观;2019年,办起“乡村振兴学院”和文创基地,拉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当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示范村的先进经验,他总是会马上去“取经”,再因地制宜运用到桃园村的建设治理中来……
对于桃园村的变化,村民徐群亚感触良多。2018年,她辞职回村开了首家“村咖”,“现在每到周末,来村里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打卡‘村咖’也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她认为的幸福,莫过于生活在桃园村,却能享受到城里一般的方便和惬意。
漫步桃园村,道路整洁,绿化宜人,生活便利,设施完善,专业的足球场、羽毛球场掀起全民运动热潮,文化礼堂“村民当家”刷脸可入,宜居的自然环境让民宿、书店、村咖、露营基地纷纷落户……9项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桂冠,见证了桃园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乡村振兴实践,而村民的满意是最好的“成绩单”。
今年5月,桃园共富市集正式开市,吸引了大桃园片区的近90个摊位入驻,村民摆出自家苗木、手作,游客选购文创潮品,孩童举着糖葫芦穿梭其中。在人头攒动的热闹中,“不在世外,却在桃源”的村庄烟火气正升腾而起。
“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一直追着“潮头”跑,在创新中推动城乡融合,这是金正华26年来从未忘却的初心所在。这几天,他又给自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学习行程。他告诉记者,多看多学,多为村民做实事,这是作为村党委书记的责任,也是对“敬业奉献、猛进如潮”海宁精神的践行。
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桃园村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桃园人的“桃源生活”,还在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