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陈学昭:
一支笔全景展示延安抗战风貌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海宁文絮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利芳

陈学昭,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1927年自费赴法国留学,兼任《大公报》驻欧记者。数年后,获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她从法兰西回国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这位海归得知中国有一个延安。于是,与丈夫何穆带着7岁的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跋涉,从重庆经成都、西安,于1938年8月6日到达延安宝塔山下。

她成为当时访问延安的首位女博士。

采访延安的中央高层领导人

1937年8月,陈学昭从南昌到重庆途中,路过武汉拜访办事处时,董必武接见了她。“董老出来,看见我,他从上到下端详了我好一会儿。我这才感觉到当时穿的法国呢大衣太引人注目,完全是西式的,我的举止也有些欧化。”留法生活让她的身上自带浪漫与文雅。

以往,陈学昭的生活里有法语、文学、钢琴、游历、写作,并没有漫天的烽火,艰险奔波和生死考验。抗战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她先后受聘为多家报刊的特聘记者和特约撰稿人。

那时的延安令人向往。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热潮,被称之为“圣地洪流”。此地的神秘,在于外界并不了解这块红色的土地。

虽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尼姆·韦尔斯等分别到陕北高原采访,并写出轰动世界的新闻报道。但国内新闻界,由于政治和新闻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鲜为人知。经由八路军办事处介绍,陈学昭以记者的身份到访,受到热烈欢迎和优待,她被安排在城里的中央交际处招待所。

此次延安之行,陈学昭的身份是《国讯》杂志特约记者。

在延安访问期间,陈学昭拜访了诸多政治名人,多次聆听中共高级领导们的演讲,采访最有“重量级”人物。

陈学昭走进过领袖所居住的简朴窑洞,写下她的采访记:

知道毛先生时间的宝贵,更不愿耽搁他,把谈话拖长。那天我只是问:“如果西安一旦不幸失守,延安与西南的交通阻隔了,受到封锁,粮食发生问题,怎么办呢?”

毛先生微笑着回答我:“有办法,靠老百姓……我们还可以打游击。”他的话声是迟缓有力的,那样地有把握……

她见识到朱德总司令的大将风度,“在他不笑的时候,是很严厉的,但他常常是笑着的,一点也没有年老的样子。”也听过朱总司令的讲座,并一起午餐:那天的菜只有辣子,连炒鸡蛋里也有青椒。他们像秋风像落叶般吃着这些东西——想是行军的关系,这样惯了的——一碗又一碗,朱总司令已吃到第三碗了,大家正在谈饭量。“我平常吃一碗半,有时两碗。”朱总司令说。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是第三碗!”“呀,我添过两次了?”朱德和她谈话后,提出请她题字。陈学昭就写了“抗日民族英雄朱总司令万岁!”她写出了时代感,以及心中对中国革命领导人的崇敬。

有一天,正在中央医院的窑洞里写作的陈学昭,忽然发现周恩来先生居然在隔壁窑洞。原来周恩来因为骑马跌伤了右臂,正在这里治伤。“我觉得周副主席性格爽朗,平易近人,有时说话还带着一点风趣,一下子,我怕见领导人……和怕见陌生人的感觉就消失了。”他们很快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

在延安,她还走进张闻天(洛甫)的窑洞里,聊起共同的朋友沈泽民、张琴秋;采访路上,也遇到在广场上演讲的林伯渠老先生。她偶遇邓小平,拜访李富春,碰到丁玲,采访边区教育厅长周扬、财政厅长曹菊如、边区政府副主席兼民政厅长高自立……访问人物的话题涉及了政治、文化、教育、生产生活。以及边区财政、农民负担、战争战俘问题等方面,为外界打开了一扇透视延安的窗。

向世界传递延安精神

陈学昭的采访,除了人物专访,还涉及到延安抗战时期的诸多内容。

她在延安过青年节,遇见了好友,遭遇了空袭,也为出征抗战的人送过行。她参观边区的中小学,感慨学生得不到捐赠而生活艰困。她写过延安的古迹、吃穿住行的各种细节,得出的结论是:延安生活真痛快。在延安,精神上真痛快!而最大的原因被她归结为:政治清明。

她用记者敏锐的眼睛看——在延安的街上,没有人在你旁边、背后偷听,没有人盯你梢,你放心,不用怕,也不用东张张,西望望。“在边区,人与人间的关系是比中国任何地方好多了。”

她深深地爱上了延安,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到法国——我刚踏上马赛的街,也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欢喜的心情。我想我所欢喜于延安街上的,是民主与自由的空气吧。

她在延安参加晚会、搬家、购物,感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她的笔底,延安的山水、花树,甚至风声、雨声、鸟鸣声,有真实的气息流转:

高粱长得比人高,风过去,摇曳着,叶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人在私语,偶然送来一声、两声的笑声,清脆得像竖琴弦的拨动,于是语声、喊声、步伐声、号子声……把四周的山都震得撼动了!青年,正为着国家、民族、自身,尽量地叫,尽量地流血……这是一曲未完的交响曲!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不能不激动起你的热血与热情!

当然,延安的物质条件之差,她认为不仅不能与巴黎、纽约等大城市相比,就是连江浙的小镇,比如家乡海宁县属下的长安镇之类也比不上。物质虽然贫穷,一切却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一个可以给善良的人们带来美好未来想象的新世界,正在打开。

她在延安游历,通过知识女性的细腻感触,察觉生活中的变化,通过对比,用独立观察和自由思想穿透日常。这些篇章兼备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长,在同类文字中尤显珍贵。

1939年初夏,她回到重庆。结集出版了《延安访问记》,轰动一时。

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0年12月底,陈学昭夫妇历经坎坷,再次走进延安。因为被监视,一度曾被扣在铜川,她撕碎所有可以证明身份的纸质,破釜沉舟,永远地告别自由撰稿人的身份。

“当时,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战工作,舍生忘命,没有考虑到任何其他的种种”。

抗战时期,她遭遇了儿子夭折,婚姻变故。第二次进延安不久,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延安通往外界的交通几乎断绝。陈学昭被安排到《解放日报》社担任副刊编辑,搬到报社所在的清凉山居住。

1942年5月,著名的文艺座谈会召开了。陈学昭亲耳聆听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对她震动极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抗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生产自救运动。陈学昭积极参与劳动竞赛,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第一次坐在纺车的面前,她不知道怎样去下手:一会儿锭子跳了,一会儿棉条断了,急得她一身大汗;这里拉一把,那里敲一下,两只手弄的满是污脏的油和灰土。陈学昭以大毅力定下心来,终以一双弹钢琴的手,做好纺纱织布的事,超定额完成生产任务。

延安时期,陈学昭的面貌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巨大改变。虽然在谈吐上,仍然娴静含蓄,眉眼间脱不了知识女性的文雅秀气,但她尽量摈弃一切鲜艳的色彩,穿着统一的灰布制服,从内心出发选择了质朴无华,衣服不作收腰紧身处理,甚至不再薄施粉黛。

她在告别过去,迎向自己崭新的未来。

在大生产运动后期,她调到中央党校四部担任文化教员,给军队中高级干部上文化课。陈学昭谦虚地说自己是“文化理发员”。

1945年春,当黄炎培、傅斯年等社会名流到延安参观访问时,中央领导前去机场迎接,陈学昭参加接待。在机场,毛泽东当着许多名人的面,一边和陈学昭握手,一边微笑着称赞她说:“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

经历抗战烽火,看到了全新的世界,生命体验成为文学创作的新能量,陈学昭一步步向前,她的小说代表作《工作着是美丽的》已呼之欲出。

陈学昭1936年夏天拍摄于上海。

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三排左八为陈学昭)。

陈学昭作品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