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秋天,刚上初一的何霄飞第一次踏上学校的土操场。没有草皮,满地泥巴混着杂草,跑道是硌脚的煤渣,可这挡不住一群少年对足球的向往。
“每天凌晨5点多从家出发,踢到7点再去上早自修,球鞋上的泥点子都来不及擦。”何霄飞笑着说,左胳膊那道浅浅的疤痕,正是当年在煤渣跑道上踢球时被碎石扎进肉里留下的。
1998年世界杯点燃了很多人的热情,何霄飞和同学凑在一起熬夜看球,为中国球员留洋赛事揪心,为法兰克福5:1的保级战获胜狂喜。
初三时,一次意外受伤让他临时客串门将。“守守觉得还可以,然后就守了20多年。”没有专业教练,他就跑到新华书店,用省下的零花钱买了一本足球教材自学。书中关于门将技术的基础知识,成了他最初的启蒙。
“怎么拿球、怎么扑,全靠自己摸索,擦伤是常事。”何霄飞说,正是这本泛黄的旧书,让他从“野路子”走向更专业的守门路。
草根球队的逆袭与球场守望
后来,足球曾在何霄飞的生活里沉寂了几年。“同学没了联系,身边踢球的人寥寥无几,只能经常看看比赛过过瘾。”直到2009年,他在海盐创业时结识了一群同样爱踢球的朋友,“再次穿上球鞋的那一刻,感觉浑身的细胞都活了。”
2016年,何霄飞和老同学牵头,拉上几十号球友组建了狮岭足球队(后称海泰队)。“刚开始40来号人,没有固定场地,就辗转桐乡、海盐的球场,有时为了踢场大场,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
他和另一位队友一起当起球队管家,约对手、买装备、收队费,“每人一年几百块,不够的大家AA,踢完球凑钱买水买饮料,累却开心。”
球队起步不易,2016年首次参赛只拿了倒数第二。但队员们并未气馁,而是坚持磨合与训练。从2018年的中游成绩,到2021年的第四名,再到2022年斩获海超联赛冠军,办公室内悬挂的奖牌,见证了这支草根球队的逆袭之路。队员们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板徐海红的大力支持。
2017年,在海昌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协泰99老弟兄队队长、海宁市足协主席、海泰建设董事长徐海红的鼎力相助,全市标准等级最高的海泰球场建成。街道始终全力支持各类足球比赛,在组织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助力。
海泰球场投用后,何霄飞主动揽下看管球场的活儿,一“守”就是8年。“开门锁门、整理器材,闲了就自己练几脚,看着年轻人在场上跑,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他见证着球场的变化:从承接本地赛事、浙江省的比赛,到迎来职业队上海申花、上港等球队的青少年训练、比赛,“最高兴的是看到越来越多孩子来踢球,也希望我们海昌有更多的小朋友能加入进来,这球场上的热情,就是足球最好的样子。”
足球是生活,更是热爱的延续
41岁的何霄飞,被队友和对手戏称为“海宁第一门将”。“大家调侃着说的,主要是踢得久,代表海宁出去过几次。”如今代表经开海昌出战“潮超”联赛,何霄飞心中多了一份为家乡而战的情怀,尽管各镇街球员私下多是朋友甚至曾是队友,但上了场,大家都拼尽全力。他享受这种社区足球带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回顾近30年的足球生涯,何霄飞庆幸自己作为门将避免了大的伤病,让他能将这份热爱延续至今。面对年龄的增长,他格外珍惜还能在球场上奔跑扑救的时光。
“像我们也没多少年可以踢了,反正最后几年踢到踢不动为止。”他说,足球早已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门将,他会在防守时大声指挥队友落位;作为“老大哥”,他常跟年轻队员说:“踢比赛就得有比赛的样子,不能该防不防懒懒散散。”这种认真又不失风度的态度,为他赢得了广泛尊重。
在每一个奋力扑救的瞬间,在每一次赛前赛后的张罗里,在默默打开海泰球场大门的清晨,何霄飞仍在用行动,诠释着草根足球最本真、最持久的力量:那份源于煤渣地,却足以照亮一片社区星空的,纯粹的热爱。
■记者 张南龙
7月的一个夏夜,马桥街道桐溪景苑足球场灯火通明,“潮超”联赛激战正酣。当马桥队前锋的点球直奔球门右下角时,经开芯耀队门将何霄飞如一道墨绿色闪电侧扑而出,稳稳将球拒之门外。瞬间,场边观众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过球场——这位41岁的门将以关键扑救为球队锁定胜局,也让人们再次记住这个海宁草根足球圈响当当的名字。
何霄飞把守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