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明捷
“两个月以来‘姨妈’一直滴滴答答,时多时少。我以为是月经紊乱,没想到竟是癌。”术后,42岁的阿芳(化名)躺在康华医院妇科病房,说起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两个月来“大姨妈”一直不干净
等贫血了才来医院
6月初,阿芳的月经突然变得“倔强”——每天需要用护垫,时多时少,但就是不结束。
“想着工作忙,再等等。”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月,头晕、心慌、爬楼梯都喘,才到附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刮宫治疗,阿芳想着没那么严重吧,就要求只开止血药,再观察看看。结果,出血没停,阿芳又辗转到了另一所医院,接受了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术后没几天,病理结果出来:子宫内膜癌。
从“崩溃”到“重生”
只因这一步没再拖
看到病理报告的阿芳几近崩溃,朋友推荐她到康华医院妇科找到医生李学华。康华医院妇科团队接诊后立刻对她进行了评估,随后为她进行了子宫内膜癌根治分期术(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
手术后,病理回报: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肿瘤局限内膜及浅肌层,淋巴结无转移,无需追加放化疗。出院前,阿芳握着李学华的手连声说:“感谢及时救治,幸好最后没再拖。”
关于异常子宫出血
这些信号需要注意
问:哪些“大姨妈”必须立即就医?
李学华:育龄期:月经期大于等于8天或一个月来两次;一次月经量超过80毫升;围绝经期:周期乱+出血时间长;绝经后:任何出血都是红灯。
问:为什么拖两个月就可能癌变?
李学华:长期雌激素刺激、无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同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都是高危因素。
问:子宫内膜癌能保住子宫吗?
李学华:年龄≤40岁,有强烈生育愿望。病理类型:高分化(G1)子宫内膜样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阳性。分期: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无肌层浸润及转移。可考虑高效孕激素治疗+严密随访;一旦完成生育,建议切除子宫以绝后患。内膜癌标准治疗仍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分期,部分绝经前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
务必重视以下危险信号:
肥胖。6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肥胖有关。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逐渐增厚,如果没有孕激素的抵抗,子宫内膜会过度增生,容易癌变。肥胖女性体内往往雌激素较多,雌激素和孕激素失去平衡,增加癌变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相比正常人增加了2.8倍。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比血压正常者高1.5倍,它与肥胖、糖尿病合并存在,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
初潮早绝经晚。52岁以后绝经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会增加,而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也会增加。
不孕。女性怀孕期间能够大量产生孕激素,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同时怀孕期间以及哺乳期内,女性往往不来月经,这也是对子宫内膜的保护。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排卵会使子宫内膜处于高水平、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下,缺乏孕激素的对抗调节和周期性内膜剥脱,容易发生增生性改变。
卵巢肿瘤。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能够产生较多的雌激素,这些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使其增生甚至癌变。
给所有女性的温馨提醒:
异常出血超过两周,应立即就诊,规范化的妇科检查及子宫超声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简单有效的手段。
每年一次妇科体检,高危人群加做肿瘤标志物。
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别让“雌激素”失控。
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诱发子宫内膜癌,更年期女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性地应用激素替代治疗。避免擅自服用含有雌激素类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