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潞 实习生 范琛央
清晨5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盐官镇联丰村的村道上已经响起清脆的脚步声。16岁的小沁(化名)系紧跑鞋鞋带,开始了新一天的晨跑。5公里跑完后,她还要回家做作业、晾衣服。这样的日常,是她暑假里雷打不动的作息。
作为南苑中学高二学生,小沁是校田径队的王牌选手,包揽了800米和1500米两项校纪录。但在生活的赛道上,她跑得特别艰难:父母都是残疾人,最疼爱她的奶奶因病离世,全家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我想当一名体育老师。”说这话时,小沁的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样奶奶在天上看着,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
特殊家庭里的阳光女孩
小沁的家是一栋两层的老旧楼房,斑驳的墙面上最醒目的装饰是她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听到记者的脚步声,她的父亲拄着拐杖迎出来。他患有“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双腿行动不便,一到冬天就抖得特别厉害。母亲患有先天性手部残疾,这让她连拿筷子都特别费劲。两人目前在镇上的电子厂上班,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
“小时候不懂,只觉得爸爸走路慢,妈妈拿东西总掉。”小沁回忆。直到小学时,有同学指着父亲的拐杖窃窃私语,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但父母的乐观深深影响了她。
“人可以病,但是心不能病。”这是父母常对她说的话。这句话,小沁一直记在了心里,也反映到她阳光开朗的性格上。
与奶奶的最后时光
201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小沁最爱的奶奶被确诊为小细胞癌晚期,医生说最多只能活三年。听到这个消息,小沁躲在被窝里哭了一整夜。
“奶奶以前可厉害了,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提起曾经的“女强人”奶奶,小沁的眼圈又红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眼看着化疗让奶奶的头发掉光,最后连吃饭都要人喂。2021年8月,奶奶已经连续26天不能进食。小沁每天撕着日历,祈祷奇迹发生。但最终,奶奶还是离开了。临走前,奶奶拉着她的手说:“要懂事,要读书,要跑出自己的路。”说到这里,小沁顿了顿,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
如今,她还记得和奶奶一起去早餐店的记忆: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奶奶总把油条泡软了喂她。“现在我去那家店,仿佛还能听见奶奶笑着对我说‘慢点吃’。”小沁说。
小小年纪的她成了当家人
奶奶走后,家里的重担不知不觉落在了小沁肩上。爷爷半夜突然生病,她一个人打120、挂号、陪护;父亲去医院复查,她搀着他一步步挪动;母亲手抖打翻饭菜,她默默收拾干净,再重新做。这些本该由成年人承担的责任,都落在了这个小女孩的肩上。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沁搓着衣角,声音渐渐低下去,“就是会特别想念奶奶。”
在学校里,没人会从这个总是笑容灿烂的女孩身上看出她承受的压力。在老师眼里,她乐观开朗,从不因家庭困难自卑;在同学眼中,她是“风一样的女侠”——运动会上,她甩开第二名半圈夺冠。
她说跑下去才有光
田径场是小沁最喜欢的地方。800米2分39秒,1500米5分42秒,她的成绩打破了校记录,让体育老师都惊叹不已:“步幅大、心肺强,是个好苗子!”每天训练结束后,小沁总会自觉加练半小时。
“跑步的时候,耳边只有风声,所有的烦恼都被甩在身后了。”小沁说。如今,这个倔强的女孩正朝着自己的梦想全力奔跑——考上师范大学体育系,成为一名传递希望与力量的体育老师。“就像奶奶说的那样,只要一直跑下去,就一定能看见光。”
小沁在海宁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