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立超 朱安怡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多年来,袁花镇长啸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阳光产业跑出共富“加速度”,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农业转型促发展
长啸村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践行“让村庄环境好,让村民口袋富”的发展理念。围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思路,构建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通过考察调研,引进污染少、效益高的菌菇产业替代传统生猪养殖业,搭建菇棚71个,用于桑黄、秀珍菇等养殖项目,成功打造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同时,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完善污水管网、垃圾循环利用等基础设施体系,既推动菌菇产业壮大,又守护了“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农产升级带共富
长啸村聚焦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促进村民增收,2021年起,大力发展桑黄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村企合作与产业融合,开发出中药饮片、桑黄咖啡、桑黄饮料等多元产品,2022年实现桑黄从初级农产品到中药材的身份跨越。村里在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场所设立“土特产集市”,串联全市食用菌产销链条。
此外,深挖菌菇文化,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与“菌菇一家”IP,策划举办文化旅游节,多渠道助销桑黄、菌菇等产品,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特色农旅助蝶变
长啸村积极挖掘低碳、非遗、生态等元素,结合“花溪侠影”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发展研学经济。打造“舟陌时光”农旅点,融合江南水乡风貌与农业特色,建成童玩小镇、光鲜世界、杨窑里三大组团;改造8个大棚成为研学空间,推出菌菇、竹编等课程,引入民宿、共享摊位等青创业态,构建菌菇文旅产业生态圈;建成“低碳馆”,配备碳足迹计算器、生活垃圾分类体感游戏等互动设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低碳理念。
2021年以来,依托菌菇产业,长啸村布局共富工坊,形成“1+X共富组团模式”,党员经营户、“舟陌时光”景区提供200余个岗位,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此外,桑黄、菌菇等菌类产品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约80万元,实现村民与集体收入双提升。
长啸村以“农光互补”模式让特色产业变身“阳光经济”。2022年以来,相关大棚年均发电约550万千瓦时,占全村总用电量的28.9%,年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部分场馆及道路亮化采用清洁能源,年节约标煤45吨、减排118吨。同时,推行废弃物循环利用,每年利用1400余吨农业废弃物作菌包原料,产出750余吨有机肥,构建起绿色发展闭环。
此外,长啸村还成功打造海宁首条“零碳”美丽乡村风景线。“舟陌时光”成网红打卡点,2022年以来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昔日乡村蜕变为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展现出全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