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委全会提出,要通过创新突破,推动海宁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处攀升,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升级。其中,“两新”深度融合是焕新关键所在。今日起,市传媒中心推出《向“新”而进 传统产业向高攀升》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海宁传统产业在技术突破、智改数转、跨链融合等方面的独特实践,诠释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逐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上半年传统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8.25亿元
■记者 朱文 通讯员 葛祎凡
本报讯 如今,在海宁这片经济沃土上,一场静水深流的科技革命在传统制造领域澎湃涌动,以皮革、经编、家纺为典型的传统支柱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拥抱科技,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内核,以“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协同为羽翼,点燃内生“智造”引擎。
7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海宁市“交通装备用经编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这意味着海宁经编产业以细分领域为切入点,从传统纺织“布”入了高端新材料赛道。
小到服装箱包,大到航天航空,被喻为“中国经编名城”的海宁,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发展经编新材料的产业集群地。海利得的涤纶安全气囊丝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5%,涤纶安全带丝全球市场占有率35%;明士达、华生科技立体经编空间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二;绿龙新材料的RO反渗透膜产品技术突破了国际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如此,龙头企业在园区内均有相关配套企业,90%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在园区内存在配套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高度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这样的创新血脉,同样流淌在传统印染行业。走进浙江绿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示范工厂,车间内干净整洁,地上无水渍,空气无异味,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印染企业的刻板印象。公司董事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王际平指着一排设备,介绍起这项由他领衔研发的印染技术:“这就是我们的生产线,全封闭运行,全过程不排放一滴污水。”
众所周知,五颜六色的衣服如此鲜艳,离不开印染这道重要的工序。可在百余年间,印染行业一直被“高水耗、高排污”的难题困扰。绿宇纺织科技首创“低压无水染色技术”,“染色全过程不用水、不排污”,成功解决了这道百年难题。
2014年,在我市大力支持下,王际平团队在高新区成立了绿宇纺织科技,开始了这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探索。企业建起了“非水介质少水染色技术”中试车间,开发染色污水零排放系统解决方案。据测算,“非水介质少水染色技术”染色上染率可接近100%,固着率达90%以上,相比传统染色可减少100%的污水排放、43%的碳排放,匀染性、色牢度、染色成本等都和传统水浴染色相当。
一项颠覆行业的新技术,打通了传统印染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督二脉。在不同的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群像式的创新突破,正是海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果。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在产业结构重塑、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市积极倡导“无企业不研发”,坚持“研而有用”,深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含新量”。这样的科创新模式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以“企业出题”机制为例,通过线上平台、CTO联盟等载体,以及利用经编、皮革、家纺3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资源优势,动态收集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升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已带动全市100多家上下游企业、1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排摸梳理关键共性技术需求136项、高端人才需求超50人次。
又如,在“政府助题”上,我市建立一所联络高校、一位常态化联系专家、一个服务对接金融机构、一位联挂领导、一位科技联络员“五个一”协同创新联挂机制。在机制推动下,浙江皮意纺织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理工大学研发团队,开展“抗菌三防智能发泡面料的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成功攻克抗菌、“三防”技术难题,简化了传统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工艺的环保性。
科技研发是企业立身之本。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传统产业企业数占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传统产业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28.25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9%,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列第3,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和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均列全省第一梯队。“我们将持续强化政府引导与服务支撑,深化‘两新’深度融合。未来,传统产业将以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强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市从‘传统制造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转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