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菁
东吴王孙权与步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循,后嫁全琮;小女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全琮与孙鲁育在海宁都曾留下踪迹。
全琮(198-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可见全琮在孙权王朝中的地位,全琮的家族也从此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为人十分谦恭而低调。年轻时的全琮,曾奉父全柔之命,运谷米数千斛到吴准备交易。但全琮把粮运到后,正值吴地饥荒,灾民遍地,他擅自决定把谷米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空船而还。全柔闻此大怒,全琮顿首道:“我认为鬻米之事既非紧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悬危累之难,因此我便以米振赡,而不及先行启报父亲。”全柔亦为儿子有此奇志而自傲。全琮义士之名声因此远扬,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倾其家财给予救济,贫富与共,远近显名。三十岁后曾辅大将军陆逊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赤乌九年(246年),四十八岁的全琮升任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据谈迁《海宁外志》记载,晚年的全琮曾隐居海宁“赤兔岭”。赤兔岭位于盐官东六十里,大约是现在袁花、黄湾一带。明朝嘉靖丙辰年(1156年),海宁人董启坎挖得一块古砖,古砖上是一篇宋朝海宁大儒张九成写的《赤兔荒洞铭》,铭文如下:
闻吴钱塘侯全琮受封之后,隐居赤兔洞岩北麓。南巅为书院,洞口为萧兔亭,陇头为宝文塔,日夕躬耕舞稼,以育赤兔十余,随娱自洁。遇人勿为礼,人以礼加,则大笑曰,是何罔我也。人兢怪之。亡何,四方学士咸集,人益异焉。
历史学家谈迁认为,赤兔岭很可能是全琮曾经的养畜之地,也可能是晚年的隐居之处。张九成的铭文更是说明了这位东吴大司马全琮在海宁曾经留下的痕迹。
现在的海宁长安镇海宁中学校园内,有一处古迹,称之为三女堆,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古墓葬。墓之所在地原有一小土堆,相传为三国东吴王孙权小女孙鲁育葬处。谈迁《海昌外志》这样记载:
三女堆,长安镇觉王寺后。相传孙权第三女。按陈寿《吴志》,权妻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丞相孙峻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后谋杀孙綝,迁豫章。前《嘉靖志》载全琮赤兔岭事,则三女堆即琮妻无疑。第鲁班居长,所云“第三”,或琮之第三娶也。墓高三丈,周二亩,尝有怪,今佛殿雄据其半。万历己丑,岁饥,盗发之,不甚得。
史料记载了当年东吴王宫内小虎被诬陷受害而又平反昭雪的一则故事,故事充满血雨腥风。当年,两姐妹在对待其父孙权立太子的问题上意见不合。当初立孙和为太子时,姐姐全公主孙鲁班谮害孙和母王夫人,欲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孙鲁育没有听从,于是姐妹之间有了间隙。东吴五凤二年(255年),孙仪等密谋杀死权臣孙峻,因事情泄露孙仪自杀,受牵连被杀者数十人,其中孙鲁育也因被全公主诬为同谋者而遭孙峻杀害。小虎鲁育死后被抛于南京城外石子岗。后吴景帝孙休即位,除灭当时的权臣孙綝,挖出孙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绶,将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以此追究他当年杀害鲁育公主的罪行。小虎亦被移葬至海宁长安重葬。而谈迁的记载,又有全琮再娶鲁育为妻,这似乎给了孙鲁育归葬海宁一个合理的解释。据《嘉兴市志》载:从早年出土墓砖侧钱形图案方孔两边的两个字考证,是三国吴五凤年间建墓。与小虎去世年大致相同。如今,古墓早已于明万历己丑(1587年)被盗。历史真相已无从知晓。全琮在海宁的隐逸与“三女堆”的幽情,只能在遗留的痕迹中去猜测和遐想了。
1973年3月,海宁中学在学校平整操场时,对三女堆古墓进行了发掘。墓平面布局为前后两室加甬道,前室两侧各有一耳室。墓壁下段用长条形石灰石叠砌,条石之上用砖起券。在前室、耳室、甬道的石砌部位布满画像,石刻共六十三块,刻画五十五幅,面积为二十二平方米。刻画内容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就寝、舞乐百戏、祥瑞、历史故事等,均无题记。雕刻手法为减地和阴线相结合,人物面部丰满,衣纹线条流畅。这样大面积、内容丰富的画像石刻,为江南首次发现。美术史评论家王伯敏先生在他的《中国绘画通史》里特别提到:“浙江海宁长安镇,有东汉画像石墓,刻有车马、神仙等,规模不大,但在南方少有,值得重视。”
海宁明末进士吴本泰在凭吊“三女堆”古墓后留下了两首绝句:
梵宫鸱尾插尘霄,荒冢累累草色骄。
几朵白云松下起,老僧趺坐话前朝。
春游歇马吊香魂,绿酒频浇青草根。
酩酊放歌人去后,鹤归松顶又黄昏。
无论是全琮晚年隐居的“赤兔岭”,还是小虎魂归的“三女堆”,千古幽幽,在海宁留下了当年孙吴宫廷扑朔迷离宫廷斗争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