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张宗祥逝世60周年
他留给我们的岂止笔墨丹心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第a0009版:海宁潮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程石冰 整理

自古江南多才俊。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艺术奇才李叔同……名人不计其数。张宗祥这位清末举人,无疑也是其中佼佼者。他治学严谨,涉猎渊博,于国学几乎无所不窥、无所不精,文学、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戏曲、古籍校勘等方面皆有精深的修养和杰出的成就。

8月16日是张宗祥先生逝世60周年的日子。60年光阴流转,先生的学术风骨与文化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古籍校勘的泰斗、西泠印社的中兴功臣,更是一位言传身教的长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6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他的一生,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传承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对学问的执着,以及那份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张宗祥先生的后人和研究他的学者。他们将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宗祥先生,共同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张宗祥(资料图)。

关于我的曾祖父,家里长辈经常讲起他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抄书的绝活。据说他能从书页中间任意一点开始,像拼图一样向四周抄写,还能一边与人谈笑,一边一字不差地抄录。虽然从未见过他,但从他晚年那些带着笑意的照片,以及爷爷他们那代人身上传承下来的幽默文雅,我能感受到曾祖父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通过近期举办的张宗祥艺术人生专题展开展,我更全面地认识了曾祖父。他不仅治学严谨,更是个忠直爱国之士。从展出的往来信札可以看出,他善于结交朋友,总能找到与人畅谈的话题。这种品格深深影响着我们家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爷爷、爸爸以及我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串联起来。有时我发现自己在待人接物时,也会不自觉地带着曾祖父的影子。

在文学兴趣上,我和曾祖父出奇相似。虽然我现在从事研究工作,但骨子里我也有文科生的影子。从小我就爱读古诗古文,对典故特别着迷。曾祖父有本手抄的笑话集和随笔,这个习惯我也保持着,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灵光一现。学生时代我的文学作品还获过奖,想来这也是受家学渊源的影响。

这次的展览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件“崚嶒正直七言联”。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办公室也挂一个。因为我觉得做大事必须要有正直、公正的态度。还有那柄铁如意,原来是文人随身佩戴的防身之物。曾祖父收藏铁如意的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他骨子里的那份傲骨与气节。

我最近当上博导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能给他人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能帮到多少人,能启发多少心灵?这让我感触很深。看完展览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了。我们张家的家族传统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用善意影响着身边的人。无论是帮助后辈成长,还是与朋友相处,我们始终希望能给他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张宗祥纪念馆馆长李惠明:

张先生的贡献不仅在于书画艺术,更在于文脉传承和文化保护。现在很多人关注他的书画作品,但实际上他在古籍校勘方面的成就更为重要。有些人误以为张先生只是简单地抄书,其实张先生国学功底深厚、治学谨严、涉猎渊博,真正厉害在于他的“校勘之功”,也就是他对古籍的校勘和整理工作。

为什么说他的校勘工作如此重要呢?因为他当年校勘的古籍,很多不是孤本,就是善本。随着时间流逝,加上战乱等因素,很多书籍的原本已经损毁或遗失。张先生校勘过的版本就成了仅存的珍贵文献,价值越来越凸显。

关于张先生的定位,我认为张先生首先是一位学者。书画创作只是他做学问之余的娱乐。如果仔细看展览中他的画作题跋,能看到“遣闷而已”“戏作”“戏墨”这样的字眼。他曾言:“著书不如抄书。”他的很多著作,比如《全宋诗话》,都是在校勘古籍之余完成的。其书画作品也大多是亲朋好友间的往来交流,或是雅集时的即兴创作,所以我们对张先生的定位应该是学者、书画家。

自从我到张宗祥纪念馆工作后,主要精力都放在收集整理张先生的资料上。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张先生就像一座宝库,让我不断学习成长,也让我感受到他的“铁如意精神”。最触动我的是张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在当代,这种沉下心来专注一件事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张先生《冷僧自编年谱》里有一句话始终指导着我:“凡人要治学做事,必当先有傻劲。有傻劲,然后可以不计利害,不顾得失,干出一点事业,成就一点学问。”我觉得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在当下这个时代尤其珍贵。

  市文联主席朱红刚:

最近举办的张宗祥艺术人生专题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让我联想到正在学习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特别是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中提到我们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独立的根基。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系深深扎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而在海宁这片土地上,张宗祥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正是这棵文化大树上结出的丰硕果实。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是我们海宁文化的精神源泉。

通过展览,我们不仅了解到张宗祥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文化贡献,更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特别是他体现出的深厚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深受感动。

此次我们策划了两个展览:“西泠印月·文澜重光——张宗祥先生艺术人生专题展”在康桥·1924文创岛举行,“西泠印社辛丑春季雅集社员捐赠作品展”在张宗祥纪念馆展出。今年九十月份还将在西泠印社举办《张宗祥旧藏书画集》首发式。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站在海宁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上,要根植传统,又要守正创新,坚守人民文艺观,保持文化自觉,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肩负起时代的新使命。同时,用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与努力,创作更多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的绵延和创造贡献我们的力量,展现潮城海宁文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