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桥中学八(6)班 刘思思
指导老师:张戴雁
去年秋天,正值秋高气爽、丰收时节,我们全家决定自驾去西藏。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直到坐上车,我的心情依然激动难抑。我望向窗外平复心绪,乡间小道旁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已收割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嫩绿的麦苗。“才几天不见,变化竟这么大,农民伯伯的效率真高!”我暗自感叹。母亲似乎察觉到我的心思,笑着说:“这就是他们的活儿呀!”望着田间弯腰劳作的农人,我不由得想:“他们是否也向往远方的风景呢?”
带着这个疑问,车子很快驶离乡村,开上高速。几天后,我们转入国道,距离西藏越来越近。
眼前是无边无际的戈壁,嶙峋的巨石散落其间,风沙将它们雕琢得千奇百怪。面对这片荒无人烟的景象,我被震撼得说不出话。突然,发动机的轰鸣戛然而止,父母神色焦急——车抛锚了。
拨通救援电话后,我们等了几个小时,终于看到一辆拖车和一辆运水车一前一后驶来。车上跳下一个年轻人和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叔。年轻人利落地把我们的车挂上拖钩,略带歉意地说:“拖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们先跟大林回驻地,修好车再来取。”那位被称作“大林”的大叔拍了拍沾满沙土的双手,朝我们憨厚一笑。在漫天风沙里,我们挤上了他那辆哐当作响的运水车。
路上闲聊时,大林告诉我们,他是第三代治沙人,祖辈都在这片荒漠植树。“早些年风沙大得很,一张嘴就灌满沙子,哪像现在还能看见蓝天!”他边说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车窗外仍是黄沙漫漫,但地上多了许多整齐的方格。我好奇地问:“叔叔,那些方格子是做什么的?”
“那是固沙用的草方格,先稳住沙子,再种沙棘。”他话音未落,我突然发现远处出现了零星的沙棘丛,回头望去更是惊讶——身后的沙丘上竟绵延着成片的沙棘林,枝头挂满红艳艳的小果。
下车后,大林小心翼翼地摘了几颗沙棘递给我们:“尝尝吧,这些树可是我爹那辈种下的。”果子在口中迸出酸甜的汁水,我忽然品出了别样的滋味——这不仅是果实,更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用青春换来的绿意。大林轻抚树干的样子,就像在抚摸孩子的头发,眼里满是温柔。
车子在沙棘林间穿行,时间仿佛被拉得很长。我忍不住问:“您没想过离开吗?整天对着沙漠,不觉得寂寞?”他转头看我,笑得坦然:“沙棘就是我的伴儿。再说了,把这儿变成‘南方’,不就是我的任务嘛!”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无论是麦田里的农民,还是沙地中的大林,他们守着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份扎根在生命里的承诺。远方未必在千里之外,有时候,它就在你亲手种下的每一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