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社区食堂开进居民会客厅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聚焦海洲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俞安琦  通讯员 沈丹萍 杨莺

近日,全省首家居民会客厅里的老年食堂——梅园社区睦邻小厨揭牌启用,开餐首日就迎来100多位老人就餐。这不仅是老年助餐服务的升级,更是社区空间高效利用与精准服务民生的创新实践。

今年以来,海洲街道紧紧围绕嘉兴和全市民政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嵌入在居民会客厅里的社区老年助餐点。截至目前,街道已科学布点8家老年食堂(助餐点),实现辖区内老旧小区全覆盖,全力打造“睦邻小厨”10分钟用餐服务圈。

精准“问需于民” 服务直达心坎

前期,梅园社区以“问需于民” 为出发点,织密意见征集网络。工作人员带着民情记录本逐户走访高龄老人家庭,细致询问用餐习惯与特殊需求;线上发布的电子问卷设计了菜品偏好、价格预期等20 余项细分问题,精准覆盖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居民议事会上,社区干部与退休教师、独居老人、志愿者代表围坐畅谈,把“希望菜品少油少盐”“想常吃经济实惠的家常菜”等心声一一记下。

经过三轮梳理整合,“方便老年人、口味清淡化、价格亲民化”等核心诉求逐渐清晰。社区秉持“睦邻小厨”的暖心理念,引入拥有多年老年餐运营经验的专业团队,推出“基础家常菜+特色小美食”的灵活供给模式,确保服务精准对接老年群体“舌尖上的刚需”。

空间“高效让渡” 服务暖心惠民

这家全新的食堂突破了空间局限,在社区居民会客厅原有服务体系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改造与时段精细化分割,构建出功能复合的便民新场景。通过阵地功能深度整合,办事服务区与食堂就餐区实现无缝连通,为老年群体打造出集便利、安全、优质于一体的暖心服务闭环。

在日间运营时段,空间设置为老年食堂模式:适老化桌椅依循人体工学精心排布,取餐动线规避地面高差与狭窄拐角,从细节处保障用餐安全;午间餐期结束后,场地又能迅速完成场景转换,重新回归居民议事沙龙、休闲娱乐与便民服务枢纽的综合属性。

这种科学规划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成功实现同一物理空间在服务内容与时间维度的双重扩容,让有限场地释放出最大化的服务效能,成为社区资源集约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资源多元聚合 服务提质增效

老年食堂嵌入居民会客厅不仅提升了社区服务用房的综合利用率,更带动了服务资源的多元聚合。居民会客厅与老年食堂共享优质硬件与服务人员资源,有效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同时,社区服务空间的集约化使用,释放出更加宝贵的空间和服务资源,吸引社会组织、公益力量入驻,打造老年学堂、健康小屋、代际关爱、邻里议事、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形成以居民会客厅为核心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我们将老年食堂嵌入在居民会客厅,不仅创新模式、共享空间,还能深度挖潜服务效能,打造集便民服务、老年助餐、邻里交往于一体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有效破解了社区阵地资源紧张与居民多元服务需求间的矛盾,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温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海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建昂介绍。

接下来,海洲街道将持续聚焦“舌尖上的养老”,优化为老助餐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出“幸福味道”。

老人在社区食堂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