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矿区,如今的神仙湖。
■记者 杨立超 俞伟慧 通讯员 张建生
“炮声一响,黄金万两”,这句上世纪80年代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海宁矿山的辉煌。但粗放发展的背后是对生态的肆意破坏。2000年,海宁44名人大代表联名发出“留住青山”的呼吁,拉开了这场历时二十多年的生态逆袭之路。
在我市东南角有一隅特殊的山貌,33座“残缺”的山体,一侧保持着原始的山形轮廓,另一侧却呈现出整齐的断崖,仿佛被一把无形的巨斧精准劈开,当地人称为“半边山”,也就是曾经的矿山。
如今让不少人心驰神往的神仙湖,就是海宁曾经最大的矿区。从一座座“半边山”到公园,神仙湖的生态修复已经持续了9年。如今,这里配套建设了7公里环湖步道,刚刚投入使用的步道亮化工程让夜晚的湖面多了一份活力。游客中心、停车楼等设施陆续完善。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8月的高温也挡不住陆续前来的游客热情,被游客亲切称为“人间塞尔达”。
生态修复不仅带来美景,更催生了新业态。在距离神仙湖十公里外的尖山村滑翔伞基地,不少青少年趁着暑假,前来体验滑翔伞运动。在钱塘江畔,一朵朵飞舞的滑翔伞成为尖山村的独特风景。
在尖山村“修复+产业”的融合模式加持下,这里谱写着“半边山”生态逆袭的新篇章。“我们不仅仅探索尝试户外休闲运动,而且打造海陆空多维度的深度乡村游模式,除了滑翔伞、摩托艇体验,更有杨梅、橘子、火龙果等果香四季的乡村采摘线路。”尖山村党委副书记顾良英介绍,今年1月至7月,尖山村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00万余元。
山绿了,水清了,游客留住了,生态红利的释放不仅体现在旅游数据上,更实实在在地装进了村民的钱包。尖山村依托乡村采摘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夹山村的村民们靠着神仙湖生态公园的流量,也让自家的农副产品日渐畅销。
从炮声隆隆的矿坑到碧波荡漾的“神仙湖”,从裸露的连片矿山到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半边山”的特殊地貌,记录着一段粗放发展的历史,也见证着一场二十余年的生态逆袭。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尘土飞扬”到“绿水青山”,海宁33座“半边山”的蜕变告诉我们,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发展的新起点。
绿意盎然的鼠尾山。
通过“修复+产业”的模式,大尖山不断焕发新生机。